课 题 | 王戎不取道旁李 | 年 级 | 四年级 |
课 时 | 共1课时 | 备 课 人 | 李春香 |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 | 《王戎不取道旁李》是一篇小古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古文共49个字,以凝练的笔触,描述了王戎与小伙伴一起游玩时,发现道边李树多子,小伙伴争相采摘,王戎却一动不动,在旁人的询问下,他说出了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 全文一共四句话。首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介绍了王戎的年龄以及事情的起因。第二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讲述了看到路旁李树结满果子,其他小朋友和王戎的不同反应,即“竞走取之”与“不动”。第三句写的是旁人和王戎的问答,王戎说出了“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道理。第四句则是故事的结局,人们摘下李子尝了尝,发现正如王戎所说。 这则历史故事短小精悍,语言浅显,向读者展现了一位机灵聪慧的神童形象。文中一群小儿与王戎形成强烈的反差,“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虽寥寥数语,但在读者脑海里,却勾勒除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画面,在对比中更显王戎之聪慧。文中还有一句语言描写,则是王戎回答路人的话,也是揭示道理的语言,这句话更为直接地突出王戎心思灵活、聪明伶俐的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文内容,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注意顺序和详略。 | ||
教学目标 | 1.正确认读3个生字,重点学写“戎”“诸”。 2.理解词句,明白李树道旁多子必苦的道理,体会王戎的形象。 3.借助注释,加以创造,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 ||
教学过程 | 一、链接旧知,引入古文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三张图片,每一张图片都代表着一则历史小故事,想看吗? (1)第一张图片:什么故事?(骆宾王七岁,应客人之邀,于池边作诗《咏鹅》,诗作流传千古。)谁来填?(PPT出示:骆宾王七岁,能_______。) (2)请看下一张,谁来填?(PPT出示:曹冲七岁,能________。) (3)这一张呢?(PPT出示:司马光七岁,能________。) 2.有什么发现?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做——王戎。“戎”是生字,跟老师一起写,注意最后两笔,一撇和一点不能忘。他七岁,便能——(齐读)不取道旁李。
二、一读古文,读通读顺 (一)课题 1.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课题?(谁不取道旁李?)(王戎不取什么?) 2.那你知道课题的意思吗? 不取,即不摘,李,即李子。瞧,文言文就是这样语言精练。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 (二)古文 1.谁来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这则故事你读明白了吗?争取读得正确、流利。(学生自由读) 2.老师把这篇短小的文言文分成两部分,下面请同桌配合读一读,互相评一评,给对方提提朗读小建议,争取读得正确、流利。 3.哪一组同桌来展示? 你知道第一句话的意思吗?尝,即曾经,你是怎么知道的?读的时候可以在“尝”后面停一停。请你再读一遍。 有时,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常用的意思不同,“尝”是这样,“竞走”亦然,“竞走”现在指一种运动项目,而在文中——?(注释中就有) 《说文解字》中提到:竞,逐也。“竞”下面的撇和竖弯钩,不就是小朋友追逐的双腿吗?我们写的时候要舒展,请大家在课文纸上描一遍。 4. 谁愿意一个人尝试读全部内容?
三、二读古文,理清情节 1.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读明白了吗?别急,自己试着讲一讲。谁来读要求?(PPT出示:【学习任务】读一读:先读读这篇文言文; 看一看:再看看文下注释; 顺一顺:然后试着读懂这则故事。) 2. 全班讨论,教师相机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①谁来讲前半则故事? ②“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 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的积累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 ③谁能再来说说前半则故事? ④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 宋代词人李师中有一句词描写的是荔枝成熟的样子:“两岸荔枝红,万家烟雨中。”。(PPT出示:道旁_______,诸儿________。)瞧瞧这李子成熟的样子,谁来填一填?(学生填写恰当即可,不追求押韵。) 唐代诗人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有句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PPT出示:道旁李树李子___,___________压枝低。)谁来填一填?(要求同上) “千个万个”李子都把枝条压弯了,这就是——多子折枝。 ⑤想象一下,我们就是诸儿中的一位,看着满枝沉甸甸的李子,谁来读读这句话? 想吃吗?真的想吃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我听出你想吃。) 你们想吃吗?我们一起读读。 ⑥诸位,我想采访采访你们,你准备怎么“竞走取之”?(跳、爬、捣......) 谁来说一说?(PPT出示: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或——或——或——) 可是诸位,你们跑啊,跳啊,捣啊,真热闹,真开心啊!可是瞧瞧你们的身后——唯戎不动。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谁来读好它?(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能看到这一动一静的画面) ⑦这样你们能读吗?(PPT出示填空,进行背诵) (2)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①王戎为何一动不动?太奇怪了!故事还在继续——谁接着往下讲? ②文言文语言简练,多有省略。谁来补充? PPT出示:(人)问之,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③这里面有一个字在古文里经常出现——“之”,它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他”“她”“它”,这里的两个之分别指的什么呢? PPT出示:(人)问( ),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 ( ),信然。 ④文言简练的语言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是它独有的魅力。回到那个场景,谁来演演他们的对话?同桌之间试一试。 PPT出示:人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戎:“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采访1:王戎啊王戎,你怎么知道树在道边而多子,就是苦李呢? 采访2:你听了王戎的解释,想对王戎说什么? 王戎你真厉害,难怪注释1中提到——板书:自幼聪慧。 ⑤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吗?用自己的话说清楚。 ⑥全文唯一一处语言描写,简简单单一句话,尽显王戎之聪慧。能记住它吗? 其他能记住吗?试着背一背。 四、三读古文,讲好故事 1.小王戎,年仅7岁,如此聪慧,实乃奇才!我建议我们举办一次故事大赛,大家都来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看看谁能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完整,如果你还能讲得生动些,那就更好! 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他们讲故事之前,你们可以再给他们提一些小妙招,给他们鼓鼓劲! 2.讲得怎么样?来点掌声吧! 3.这样有意思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记录了魏晋时期,很多名人的有趣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 老师给大家推荐这本书中,另一则王戎七岁的故事,课后可以去读一读。 | ||
板书设计 |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戎 自幼聪慧 | ||
教学资源 (课件、教具) | PPT |
十一月研究课教案(李春香)
发布时间:2023-11-23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春香
|
![]() ![]() |
方案计划{更多}
![]() |
个人研究计划(陈惠… | 11-08 |
![]() |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 11-01 |
![]() |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 10-18 |
![]() |
个人研究计划(周亚… | 10-11 |
![]() |
个人研究计划(钱春… | 09-27 |
![]() |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 09-27 |
![]() |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 09-27 |
理论学习{更多}
![]() |
一月份理论学习(钱… | 01-09 |
![]() |
1月理论学习(李春… | 01-09 |
![]() |
1月理论学习(刘娟… | 01-09 |
![]() |
1月份理论学习(钱… | 01-09 |
![]() |
1月份理论学习(刘… | 01-09 |
![]() |
1月理论学习(陈惠… | 01-07 |
![]() |
一月份理论学习(许… | 0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