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解读
(一)功能指向:回归审美价值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载体是语言文字作品,核心是把握其文学性,旨趣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品位。在文以载道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文学教育通常偏离“审美”的价值定位。无论是民国初年《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的国文要旨中只见智德未见美育[1],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强调的文学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和革命事业服务,都有此迹象。迈入21世纪后,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文学教育回归育人功能,更加关注其审美的价值意涵。基于未来人们生存、生活、工作中对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需要,语文学科专家进一步思考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其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将核心素养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随着“审美创造”素养的提出,文学教育重新回归审美的价值定位,包括审美意识的萌发和保持,审美经验的建构与发展,审美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审美观念的确立和形成,审美素养的积淀和生长。
(二)文本类型:从简单到多元
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小学语文课程涉及文本类型的相关描述,也呈现出从简单到多元的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中有“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阅读叙事性作品”“诵读优秀诗文”“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等描述,体现了文本类型逐渐丰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此基础上又有细化。这从“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诗歌、散文等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表现人与社会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反映少年成长的故事、小说、传记等”“领略数字时代精彩的文学世界,欣赏由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阅读有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短文”“阅读叙事性和说明性文本”“阅读科技作品”“通过多种媒介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新鲜事,比较不同媒介的表达效果,尝试探究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等描述中可以看出,文本类型的题材、内容、媒介、篇幅等,都走向了多元。
(三)内容样态:从分离到聚合
与“文学阅读”“创意表达”相关的内容,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2011年版课标中,主要以“阅读”“写话”“习作”“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学习领域来呈现,呈现一定程度的分离状态。随着新课标的颁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实现了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内容的统整,更有助于推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培养。随着对“审美创造”的呼唤,文学教育从既往注重认知、理解、鉴赏转变为呼唤表现美、创造美。以创造美为旨归的文学创作,需要创造主体丰富自身的生活经验,反复砥砺思维品质,发展充沛情思的语言表达,而经验的积累、思维的砥砺、表达的发展,又都有赖于基于认知、理解基础的鉴赏。唯有在文學阅读鉴赏中不断沉淀、咀嚼、品味,语言表达才可能从规范得体的表达力发展为个性审美的创造力。
(四)接受方式: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
1956年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指出,文学作品的阅读“要多方引起儿童的想象”,要“善于引起儿童的情感”。此后,语文教学逐渐偏向“大量的作业练习”。直到2011年版课标的颁布实施,才确立了儿童审美的主体地位,明确了文学阅读的方式。随着新课标的施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必将带来学生接受方式的转变,即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探究。学习任务群教学是以任务为导向,基于语言运用的真实情境和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实现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整合,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在教学提示中,该学习任务群强调应该在主题情境中,开展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之美、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