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视域下文本共读
---三年级下册《花钟》
在时间的花钟里,各种花儿按序绽放,仿佛是大自然演奏的一曲悠扬的交响乐,诉说着生命的节拍和韵律。
《花钟》是一篇介绍花儿如何遵循时间规律开放的科普文章。文章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有趣的事例,向学生们展示了花儿与时间的关系,并引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思考。通过课文,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和科学素养。
一、文化现象
阅读:《花钟》所描述的花儿开放的现象,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关注和探索。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引导着孩子们尊重自然规律。
表达:文中描述“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里通过牵牛花的开放细致描述,生动地描绘了牵牛花的形象。这种自然现象不仅让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也引发了他们对自然的探索和思考。
二、语言现象
阅读:《花钟》的语言优美、生动,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拟人手法,使得文章更加有趣和富有感染力。这种语言现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拉近语言与生活的距离,也培养了他们对语言的感知力。
表达:文中描述“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里通过拟人的手法,将万寿菊的开放描绘成“欣然怒放”,生动地描绘了万寿菊的美丽和生机。此时,就是鼓励孩子们迁移语用,丰盈语言的最佳时机。
三、思维现象
阅读:《花钟》不仅是一篇科普文章,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思维场域。不同花开放的时间,都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背后的自然规律的思考。通过课文,孩子们可以感知自然规律,从而激发思维活力。
表达:文中描述各种花儿开放的时间和特点时,展现了不同花儿的特点和作用。这里通过观察引发的思维归结,引导孩子们思考不同花儿之间的联系和生命力的表现,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联结的思维能力。
四、审美现象
阅读:《花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价值。文章中的语言优美、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时间规律排列有序,文章编排的建筑美等。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素养。
表达:文中描述各种花儿开放时的美丽景象时,运用了丰富的形容词和描绘手法,使得花儿更加生动形象,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可以鼓励孩子以美言、美意,发现、欣赏、表达生活中的美。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视域下文本共读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
童年是一幅水墨画,色彩斑斓,清新自然。在这幅画中,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留下了无数美好的回忆。
《童年的水墨画》通过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描绘了孩子们在童年时期的快乐和无忧无虑。诗歌中运用了意象和比喻手法,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童年画卷。通过阅读,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童年的美好和纯真。
一、文化现象
阅读:《童年的水墨画》所描绘的童年生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童年的珍视和留恋,每个人都会将自己的童年与独特的意象关联。例如文中的:蜻蜓、鱼儿、浪花等。这种文化现象体现了人们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向往,也引导着孩子们珍惜童年时光。
表达:可以引导孩子们关注自己的童年,感受童年的生活,有意识地提取童年中具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印象深刻的游戏,以此丰盈自己的童年,并用语言表达。
二、语言现象
阅读:《童年的水墨画》的语言优美、生动,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想象力。这种语言现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不仅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他们从生活转向语言表达的能力。
表达:诗歌中写道:“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这里的“鱼儿”被赋予了蹦跳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欢快和活力。这种鲜活的语言现象,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学习时可以让孩子们迁移文章的语言表达格式,或者选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童年中的生活。
三、思维现象
阅读:本文不仅是一篇描绘童年的诗歌,也是一个充满想象力世界。阅读诗歌从文字开去,在诵读中回味自己的童年生活,与文本产生共鸣。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思维活力。
表达:可以鼓励孩子们,回顾童年的美好,以思维抽象的方式进行归结,以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达,激发他们想象力的同时,也提升思维能力。
四、审美现象
阅读:作为一篇描绘童年的诗歌,本文蕴含了青山绿水的自然美、快乐的自由美、生命的活力美等。通过阅读这首诗歌,孩子们可以有意识地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生活中对美的感受。
表达:语言美、意象美、心灵美等,都应该是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自然而生的。可以鼓励孩子们用学习的语言,以审美的意识,表达自己对美的理解。
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
三下《清明》教学
2022年版课标从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其中第二条教学提示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下面我就结合三下古诗《清明》的教学,谈谈主题情境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有效路径。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感知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聊清明。
三下第三单元是首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的单元,作为首篇课文,《古诗三首》高度契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一单元主题。在“寻传统文化美,做有根中国娃”单元主题情境的统领下,创设“我和古人一起聊清明”的任务情境,首先借轻松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解词来解题,水到渠成了解清明兼备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双重文化内涵;其次把清明的节日习俗巧妙地融入相关诗句中,相机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描写清明习俗的诗句,联结古诗学习情境;最后从抽象的文字到具象的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内心,实现初步的情感共振。单元大情境下嵌套小情境小任务,有利于学生身心都处于“清明”状态。
学习任务二:多维诵读,感受清明韵律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诵清明。
诵读是理解诗意、体验情感的必经路径,在“我和古人一起诵清明”的任务情境中,设计多层的朗读活动,在反复诵读的语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节奏最后读出格律,从自由读到配合读、配乐齐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格律知识讲解得太过深奥与晦涩,而是在学生可接受的层面上,适当补充古诗音韵知识,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学习任务三:类文阅读,感悟清明情愫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过清明。
教学时以“欲断魂”这一直抒胸臆的诗眼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对比往昔和今日的清明光景,扮演诗人和牧童的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诗人借古诗所抒发的悲愁。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教师辅以类文阅读渗透中国礼文化,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语境中,丰富学生对《清明》古诗内涵的认知。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丰富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们一起走进不一样的清明。
本环节的学习任务由杜牧诗中的清明拓展到丰子恺、周作人等名家文学作品中的清明,以及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不断拓宽、丰富对清明的认知边界,明白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不仅仅只有悲伤这种感情基调,也可以是快乐,人们对于清明的情愫是丰富多元的,进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坚定的信心,使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做“有根中国娃”,回扣单元主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