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古诗阅读牵手创意表达
2022年版课标从三个方面对“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提出了教学要求和实施建议,其中第二条教学提示指出:重视古代诗文的诵读积累,感受文学作品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独特魅力和思想内涵,提升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鼓励学生在口头交流和书面创作中,运用多样的形式呈现作品,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成长为主动的阅读者、积极的分享者和有创意的表达者。
下面我就结合三下古诗《清明》的教学,谈谈主题情境下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有效路径。
学习任务一:知人论世,感知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聊清明。
三下第三单元是首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组织的单元,作为首篇课文,《古诗三首》高度契合“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一单元主题。在“寻传统文化美,做有根中国娃”单元主题情境的统领下,创设“我和古人一起聊清明”的任务情境,首先借轻松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解词来解题,水到渠成了解清明兼备传统节日和节气的双重文化内涵;其次把清明的节日习俗巧妙地融入相关诗句中,相机帮助学生积累一些描写清明习俗的诗句,联结古诗学习情境;最后从抽象的文字到具象的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一步步走进诗人内心,实现初步的情感共振。单元大情境下嵌套小情境小任务,有利于学生身心都处于“清明”状态。
学习任务二:多维诵读,感受清明韵律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诵清明。
诵读是理解诗意、体验情感的必经路径,在“我和古人一起诵清明”的任务情境中,设计多层的朗读活动,在反复诵读的语境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语感,从读通读顺到读出节奏最后读出格律,从自由读到配合读、配乐齐读,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把格律知识讲解得太过深奥与晦涩,而是在学生可接受的层面上,适当补充古诗音韵知识,让学生通过多形式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学习任务三:类文阅读,感悟清明情愫
任务情境:我和古人一起过清明。
教学时以“欲断魂”这一直抒胸臆的诗眼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读诗句、想画面,对比往昔和今日的清明光景,扮演诗人和牧童的角色,让学生真切感受诗人借古诗所抒发的悲愁。在读懂读透的基础上,教师辅以类文阅读渗透中国礼文化,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语境中,丰富学生对《清明》古诗内涵的认知。
学习任务四:拓展延伸,丰富清明内涵
任务情境:我们一起走进不一样的清明。
本环节的学习任务由杜牧诗中的清明拓展到丰子恺、周作人等名家文学作品中的清明,以及美术作品《清明上河图》,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不断拓宽、丰富对清明的认知边界,明白清明作为传统节日不仅仅只有悲伤这种感情基调,也可以是快乐,人们对于清明的情愫是丰富多元的,进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开阔的文化视野,对中华传统文化在源远流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迸发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有坚定的信心,使学生自然而然生发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做“有根中国娃”,回扣单元主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