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教案
发布时间:2024-05-26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兰芳


15  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弗”“吾”等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四个字。

2.掌握好停顿和节奏,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弗”“誉”“立”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根据楚人的言行表现推测其思维过程,深入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理由,领悟故事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看看下面的图片,一起来猜一猜是什么寓言故事,并说一说寓意。(《守株待兔》《拔苗助长》《亡羊补牢》。)

2.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4.简介作者

韩非(约前280-233)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5.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注意句中的停顿。

2.学习课文生字“吾、弗、夫”。

3.讲解多音字“夫”。

4.书写指导:矛、盾、誉、吾。

三、指导朗读

这是文言文,读好停顿能帮助我们理解内容,试着读读。

楚人//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学生练习朗读。教师范读。指名多个学生朗读

四、借助学法 梳理文意

1同学们,回顾一下之前学习文言文都采用那些的方法。(预设:结合注释、反复朗读、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文,疏通文意。

2自由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质疑问难,共同讨论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

(古文及逐句翻译)解决课后习题2

4.指名请同学连起来说一说故事内容

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五、深读感悟,拓展交流

1.课文一共有五句话,可以分成几部分?为什么?

预设:可以分成两部分,前面四句话是讲述这个故事,最后一句话是揭示一个道理。

2深入感悟探究寓意。

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弗能应也”,“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用课文里的原句回答。(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世上不可能共同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没有无坚不摧的矛,这个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与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比喻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

(板书: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3.那么生活中有类似的自相矛盾的事情吗?

3.你想到了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人呢?

4.词语积累(有“自”字的成语)

5.再次朗读课文,注意读好人物对话时的语气,并熟读成诵。(出示课件32)

6.师生合作:主题概括(出示课件33)

、课堂总结,作业巩固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和同学互相交流?【板书设计】

(道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