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站在语用的高度对教材进行透彻地解读,让每一篇课文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成为“语用型”教学的内容。
一、用教材教习作。
教材中,有的课文示范性极强,不但有精美的语句,而且在结构、文体等方面也都是值得借鉴。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某类题材习作的范例。那么,我们就应当抓住关键之处,引导学生仿写。
1、句式仿写
片断的描写,是作文的一个重点,可以从仿笔起步。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片断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可以仿写。如《黄山奇松》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文中既用了比喻、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又有“或……或……或……”和“有的……有的……有的……”的特殊句式,不妨让学生仿写一段,描写校园花坛里的菊花。再如《安塞腰鼓》一课的第五自然段写道:“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接下去仿写“……一样,是……”的句式,学生写道:“闪电一样,是移动的身影;灵蛇一样,是扭动的腰肢;虎啸狮吼一样,是惊天动地的鼓声……。”
2、构段仿写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语文书中多次出现围绕中心句组织的段落,比如《北大荒的秋天》和《东方之珠》中有的段落非常典型地抓住事物的特点,确定了表达的中心。这些片段语言规整而不失灵动,是学生阅读和模仿的优秀范例。同时习作2《我的自画像》、《东方之珠》的课后练习也涉及到了围绕中心句写话的范畴。因此,上一堂“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是很有必要的,为了给孩子明确的方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特点,我把这次习作的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指导学生能用流畅的句子,准确地写出段落的中心句。(2)、关注总分的构段方式,能围绕中心句合理地进行选材。
3、篇章仿写
篇章仿写是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向生活实践延伸找准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相似版块,通过学习将课文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依照文本的表述方式记录生活、描绘生活。可以模仿同一类素材的描写,在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后,仿写家乡的一处美景;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写自己熟悉的的一种植物等等;可以模仿文章的写作结构,比如学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后,模仿文章的结构,从“书的来历”“书的内容”“读后感受”三个方面练写读后感;还可以模仿写作的顺序,如《金蝉脱壳》中“脱壳前——开始脱壳了——脱壳后”的描写顺序,《黄果树瀑布》中的“移步换景”等。
二、用生活学习作。
跟其他任何能力一样,语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靠不断的“历练”。生活是语言运用的广阔天地,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组织开展主题个性作业设计研讨;开展课外阅读的实践研讨,选编了主题阅读手册,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习作的素材主要来源于生活,我们要有一双慧眼,穿透学生的内心世界,机敏地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经历,哪怕是一节生动的课,一次难忘的活动,一个新认识的人,都可以及时把它牵引到习作教学中来,成为习作对象。
1、关注变化
刚开学不久,学生往往对新学期的一些新发现记忆深刻,如校园的变化、新的老师、新的同学、第一节课、第一次课外活动等等,我们要善于把握时机,将这些话题搬上习作课堂,让学生畅所欲言,在头脑中进行深化,形成富有特点的非常明晰的印象。此时,我们只需要在习作顺序上稍加点拨,在遣词造句上略加示范,这样,学生就能写出一篇有条有理、中心明确的习作来。
2、走近节日
每个学期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传统或是现代的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教师节等等,传统的节日往往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孩子们亲眼见大人们忙来忙去,甚至的孩子就亲自参与了节日的忙碌或一些庆祝活动,如中秋节放鞭炮、给长辈送礼物、包团圆饼、赏月等,学生有了亲眼所见,有了亲身经历,写起来就一定有话可说。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或是多个场景,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加深学生对节日的理解,同时,感受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而一些现代的节日如教师节,我们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某一为老师以说说心里话的方式,进行习作训练。再如国庆节中,许多学校组织了庆国庆文娱演出,当时的场面、表演了哪些节目,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绝好素材。
3、留心小事
如果是平常的日子,学生们每天可能稍不注意观察就觉得没什么可写,其实我们只要稍稍一动脑筋,完全可以使平淡的日子泛起阵阵涟漪。如布置学生回去给妈妈捶捶背,洗一次脚或是帮妈妈完成一件家务事、搞一次小实验、做一回手工等,注意在活动中仔细观察,并随手做一些记录。如帮妈妈做一次家务事,要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妈妈的神态、动作,仔细聆听妈妈的语言,悉心揣摩妈妈的内心世界。再如搞一次小实验,要记录下自己实验的经过,在实验顺利进行时,自己是怎么想的,在实验遇到困难时,自己又是怎么做的。这样,以此为习作素材进行习作训练,学生不但很乐意尝试,而且实践了、也感受到了父母的艰辛,品尝到了自己动手的快乐。
4、亲近大自然
不同的季节,大自然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就会馈赠给我们鲜活的视角。我们就指引学生拥抱大自然,抒写自己的情怀。如如春天到了,我就让学生到田野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写下春天的印象,还让他们引蝴蝶,写感受;夏天到了,我就让学生帮父母插秧、收麦子、种豆子等等,还让他们捕蝉……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鼓励学生到丰富的生活中去学语文,用语文。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不久前,我就发现秋天的果园里、树林里、花园里、校园里……到处弥漫着秋的气味、展示着秋的生机、蓬勃着秋的韵味、张扬着秋的色彩。于是我扣住时机,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闻一闻,看一看,然后以此为题,设计一篇习作训练。学生因为有了感性经验,大部分都能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我只指导了学生加进自己的想象,再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自己的见闻。
只有想方设法打开“语用之灯”,才能照亮语文教学。回放经典,模仿文本,让习作变得有趣。“实践出真知”,也是学生的成长过程,在练笔中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去实现自己的快乐写作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