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年级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文霞
一、研究背景:
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国家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大量的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社会的竞争对教育提出了高要求,培养会学习、善创造的社会有用人才是教育界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的需求是本课题研究的前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的作用日渐突出,有专家深刻地指出:“高技术本质上就是数学技术。”“数学:关键技术的关键。”面对数学的急剧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应用数学的价值。改革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形成一套有效的、开放的、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用的教学策略,培养高素质的数学人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标的要求为本课题研究指明了方向。有效教学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教学的效益,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吻合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有效教学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套策略,这在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中得到证实,而且提出了一系列的有效实施措施。专家的引领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学得很苦,教师教得很苦,但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的现象依然存在,体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掌握、轻探究能力,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这些现象严重地阻碍着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种方案就是如何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二)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研究都很深入,然而国外研究成果由于受文化、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制约,难以有效地指导中国的课堂教学,国内的研究多为文献研究和建设性理论研究,缺乏扎实的实证研究,对学科教学的指导上也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应通过哪些途径来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教师该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
基于以上原因,在高年级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那么,必定会促进我们对有效教学的深入理解;必定会促进我们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课堂的教与学的方法,总结出一些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有学科针对性的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必定会促进学生的成长,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二、研究目标:
1、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出发,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秩序;以改善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追求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的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2、以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动研究为途径,切实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3、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多样的、有效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三、研究内容:
1、有效备课策略的研究
在备课时向学校的优秀教师请教,和同级组的老师探讨,精心设计教案,和同级组老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研究互促的目的。
2、有效上课策略的研究
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为主线,: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情境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的研究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操作的研究
(4)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探究活动的研究
(5)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3、有效评价策略的研究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性评价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评价标准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一)教学:指由教师引起的、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二)有效教学: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有效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意蕴: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
(三)教学策略:“策略”在《辞海》中意指计策谋略。教学策略就是在教学中采用的一些计策和谋略。具体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整套比较灵活的教学行为,它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据教学的计划、学生的身心特点对教学原则、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一种变通性地应用。
(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实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程序性方法和教学操作手段。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六、研究对象:
五(3)(5)班学生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与经验,并做好理论学习笔记。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清晰的课题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八:研究步骤和具体安排: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展开: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制订课题方案,调查分析本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建立研究工作机制,拟定各阶段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4年6月)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探索建构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九、研究成果形式:
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 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