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接手这个课题研究开始,前后已近半年时间,为了卓有成效的完成这个课题,我从问卷调查着手,针对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时间,阅读取向,阅读习惯等做了跟踪记录,并适时地进行了指导,使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了不少收获。与此同时,我也从中收益良多,作为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反思,特做以下汇报。
一 制度矫正习惯,习惯培养爱好。
在成立图书角之初,我首先制定了严格的借书制度。明确了借书的意义。让学生从拿到书开始,就知道了读书要有目的,读书要有效率。同时形成了无形的竞争,看谁借的书保护的干净整洁,看谁读书的速度快,看谁读书的笔记写的多,看谁读书后能给别人讲的东西多等,这样使得学生不自觉就要求自己每天给自己安排一定的时间去读书,而且要认真读。不到两个星期,读书已经成为他们课余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甚至部分学生成为爱好,矫正了以前课余除了写作业就是玩的习惯,压缩了个别学生无聊时间甚至做无意义或危险事情的几率。
二 指导做笔记循序渐进
刚开始做笔记,我从基本的积累好词好句入手,每天坚持记录,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结合课堂内容拿出来与同学分享,可以朗读,可以模仿造句,可以好词接龙等,这样不但巩固了所写笔记,也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而且激发了读书记笔记的热情。接着我对记笔记每过一个月就提高一次要求,如摘抄有趣或描写生动的片段,接着是摘抄简洁明了的开头或立意深刻的结尾,还有评析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或事件,概括书中的主要内容,写一些自己的读书感受或收获等。指导循序渐进,学生在笔记中学会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三 指导学生读书有选择,有方向,课外阅读可以极大地帮助课堂学习。
为了配合课内学习,结合课内学习的内容,我经常对学生读书的篇目进行有针对性地推荐,比如课前预习就推荐一些作者传记或主人公传记类书籍,或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书目,使学生在学习课外前对作者或课文出处,写作背景等有初步的了解,这样在上课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就是在课后拓展方面,我也会根据学生学习课文过程中就感兴趣的地方和内容推荐相关书目让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达到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四 读书对习作水平的提高帮助显著
1 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在写作时更选材切贴,内容更新颖。
2 学生从阅读中汲取了文中的精华,从而掌握了更多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大部分学生的习作比以前结构趋于合理,详略掌握得当,特别是开头简洁结尾精当,点题得力。
3 阅读的积累使学生的习作语言更生动,写作时修辞手法,说明方法的运用更显灵活,写作能力大大提高。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几个问题还需努力:
1由于我们学校地处农村,还有部分外地民工子女,课外书数量有限,课外书种类不够丰富,很多书明显与时代发展结合不上,不够新颖,对学生读书的吸引不够。
2 家长买书,学生读书的功利性较强。所捐书目有三分之一多为作文辅导或文学类书籍,使学生无法增加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认识和理解,无法达到博览群书,开拓视野的目的。
3 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紧张,课内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充分的交流辅导,课外指导性阅读建议的落实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读书,记笔记认真,进步明显,但也有少部分学生读书不认真,走马观花,完成任务,收效一般。
以上就是我这次课题研究的体会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