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P68-70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时。
(二)地位:学生在生活中对人民币已经有所接触,本课以此为起点安排教学。同时,学好这部分内容,又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打好基础。
(三)例题分析:教材安排2个例题展开教学。第一个例题,首先通过“商店购物”情境图,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起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心理需求,接着,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认识1元、1角、1分的人民币,知道“ 元角分是人民币的单位”;最后通过小朋友买笔记本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得出元角分的进率。第二个例题,直接让学生辨认面值是5角、2角、5分和2分的人民币,在讨论交流中认识这些人民币。“试一试和想想做做”通过换币、模拟购物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人民币单位及进率的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各种面值人民币之间的简单换算。
(五)突破重难点措施:
观察,实践
二、学习目标:
1、在观察人民币以及换币、取币等活动中认识1元以内的人民币,知道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
2、初步认识商品的价格,学会简单的购物,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他人合作的态度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3、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勤俭节约的教育。
4、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会进行简单的购物活动。
教学准备
每个学习小组(2人一组)准备一个纸盒,纸盒里至少有l角、2角的纸币各5张,硬币各5枚;5角的纸币各2张,硬币各2枚;1元的纸币1张,硬币1枚。最好能准备一些1分、2分、5分的纸币或硬币。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1、出示例题第一幅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提问:你们从图中看到些什么?你们买过东西吗?买东西要用什么?各个国家的钱都有不同的名称,谁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叫什么?
3、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究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你们认识人民币吗?请你从盒子里找出认识的人民币,介绍给本组的小朋友听。分组活动。
组汇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逐一介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教师随机补充,并把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分别展示出来。
认识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
让学生辨认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学生进行爱护人民币和节约用钱的思想教育。
提问:小朋友,你们能把这些人民币分分类吗?请学生拿出盒子里的人民币,小组合作分类。
学生汇报分类情况,并说说分类的依据。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人民币的种类有:硬币、纸币;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例题第二幅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提问:图中的小朋友想买什么?(手表)
买手表该付多少钱?(1元)
请学生从盒子里拿出1元钱,比一比谁的拿法多。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汇报拿1元钱的不同方法。当出现拿一个1元的和10个1角的时候,引导学生建立“元”与“角”之间的进率关系:1元=10角。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1元=10角”,那么1角等于几分呢?(1角=10分)
完成填空:
1元=( )角 1角=( )分
3、试一试:一张1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5角的?几张2角的可以换1张1元的?同桌互换。
请学生说说互换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要这样换。
在模拟购物的环节,提出“你准备怎样付钱”,让学生各抒己见,根据学生提出的付法,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操作,并用人民币摆一摆:用一种人民币,还可以怎样付?用两种人民币,还可以怎样付?用三种人民币,还可以怎样付?
(三)应用拓展
1、连一连。(“想想做做”第1题)观察并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每种物品的价钱是多少?有几种面值的人民币?分别是多少?
请学生把要买的物品和对应的人民币连起来。
2、填一填。(“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每个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说是怎样想的。
拿一拿。
(1)“想想做做”第3题。
思考:拿出5角可以怎样拿?
(2)“想想做做”第4题
思考:用一种人民币怎么拿?两种呢?三种呢?
游戏:购物。(“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货架:橡皮(每块4角),美工刀(每把9角5分),铅笔(每枝4角),自动铅笔(每枝7角),尺(每把3角)。
请小朋友用1元钱购物,想一想,说一说,可以买哪几样东西?应找回多少钱?
(四)总结延伸
请学生说说学到了哪些本领?有哪些收获?放学以后,到商店去看一看,哪些东西的价钱大约是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