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与变换总复习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教材第108“整理与反思”以及 “练习与实践”1-5题。组织第108页的“整理与反思”时,重点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平移和旋转只是变换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把图形进行变换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再说说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要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要使原来的圆向右平移几格才能使它与已知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再确定圆心的位置,画出与原来的圆同样大小的圆,并画出组合图形的对称轴。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两条直角边的长各是几格,再算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底和高各是几格?在此基础上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并进行比较,算出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用哪两种瓷砖拼成的。由此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措施:学生通过回忆、知识摘录、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促使他们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学生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一些特殊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旋转。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小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总是成比例的。 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1、3)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学习目标3)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提出注意点:画轴对称图形时要找准对应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2、3、4)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学习目标2、3、4)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学习目标2、3、4)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出示四种花色的瓷砖图案。 提问:这里有四种花色的瓷砖,这四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出示题目的第1问中的两个图案。 提问:小明和小芳家厨房墙上贴的瓷砖图案就是从这4种花色的瓷砖中选择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两种图案拼成的吗? (4) 学生独立进行图案设计,并组织全班交流。 (学习目标2、3、4)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作业设计: 见下帖 五、资源提供: 见光盘 |
图形与变换总复习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教材第108“整理与反思”以及 “练习与实践”1-5题。组织第108页的“整理与反思”时,重点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平移和旋转只是变换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把图形进行变换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再说说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要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要使原来的圆向右平移几格才能使它与已知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再确定圆心的位置,画出与原来的圆同样大小的圆,并画出组合图形的对称轴。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两条直角边的长各是几格,再算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底和高各是几格?在此基础上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并进行比较,算出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用哪两种瓷砖拼成的。由此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措施:学生通过回忆、知识摘录、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促使他们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学生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一些特殊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旋转。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小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总是成比例的。 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1、3)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学习目标3)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提出注意点:画轴对称图形时要找准对应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2、3、4)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学习目标2、3、4)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学习目标2、3、4)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出示四种花色的瓷砖图案。 提问:这里有四种花色的瓷砖,这四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出示题目的第1问中的两个图案。 提问:小明和小芳家厨房墙上贴的瓷砖图案就是从这4种花色的瓷砖中选择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两种图案拼成的吗? (4) 学生独立进行图案设计,并组织全班交流。 (学习目标2、3、4)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作业设计: 见下帖 五、资源提供: 见光盘 |
图形与变换总复习
一、教材简析:
本课教学教材第108“整理与反思”以及 “练习与实践”1-5题。组织第108页的“整理与反思”时,重点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平移和旋转只是变换了图形的位置,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而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也是把图形进行变换的一种方法,只不过它是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也可以让学生结合典型的例题再说说把一个图形平移、旋转,或把一个图形放大、缩小的具体方法。“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要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意义。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要使原来的圆向右平移几格才能使它与已知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再确定圆心的位置,画出与原来的圆同样大小的圆,并画出组合图形的对称轴。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两条直角边的长各是几格,再算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底和高各是几格?在此基础上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形并进行比较,算出新图形与原来图形的面积比。第5题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拼成的两个大正方形图案,说说它们分别是用哪两种瓷砖拼成的。由此鼓励学生各自按要求设计图案。教学重难点: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措施:学生通过回忆、知识摘录、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有关数的认识的知识体系。
二、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复习平面图形的变换方法,促使他们从整体上进一步把握图形与变换的意义和方法。
2、学生会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改变图形的位置,能按比例放大、缩小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学生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会判断一些特殊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会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4、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平移和旋转、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整理与反思。
提问:你知道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有哪些?
引导学生说出变换图形的位置的方法主要是平移、旋转。
怎样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而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引导学生说出运用放大和缩小的方法可以只改变图形的大小,而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小结:按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的新图与原图形相对应的边总是成比例的。
比较“平移与旋转”与“放大和缩小”这两种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区别:平移和旋转不改变图形的大小,只改变图形的位置。而放大和缩小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只改变图形的大小。
联系:两种方法都不改变图形的形状。
提问:什么是轴对称图形?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对称轴时要注意什么?
指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学习目标1、3)
(二)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然后结合学生的判断,进一步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基本含义,即把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接着让学生画出轴对称图形的所有对称轴。
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确定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几条。
(学习目标3)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2题。
可以先让学生按要求依次进行操作,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相关的操作方法。
其中画出一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以及画出一个图形旋转或平移后的图形,都可以先找出一些重要的点或线段,然后确定这些点或线段在另一半图形中的位置,或平移旋转后的位置,最后连一连。
把一个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可以先在原图中找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算出放大后的底和高,然后画出放大后的这些线段,最后连一连。
提出注意点:画轴对称图形时要找准对应点的位置
(学习目标2、3、4)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讨论确定圆的位置,需要把圆向右移动几格?圆心应画在哪里?画出的圆的大小应与原来的圆大小相等。在此基础上依次解决书上的几个问题。
(学习目标2、3、4)
4.完成“练习与实践”第4题。可以提醒学生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作标准,先数一数每条直角边各有几格长,再算一算按指定的比例缩小后又应该是几格长。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并进行比较。求出新图形的面积与原来图形面积的比。
(学习目标2、3、4)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出示四种花色的瓷砖图案。
提问:这里有四种花色的瓷砖,这四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出示题目的第1问中的两个图案。
提问:小明和小芳家厨房墙上贴的瓷砖图案就是从这4种花色的瓷砖中选择的,你知道它们分别是哪两种图案拼成的吗?
(4)
学生独立进行图案设计,并组织全班交流。
(学习目标2、3、4)
(三)全课小结。
通过复习,你对图形变换方面的知识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四、作业设计:
见下帖
五、资源提供:
见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