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撑起科学的课堂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科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去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
小学科学探究学习中,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更是贯彻整个探究活动的主线。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只有产生了问题才会去试图解决问题,为解决问题而建立猜想进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收集有关证据用来检验猜想,因此如何使学生产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展开有效的探究,是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传统的教学中,一般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的方法,虽然这种方法在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思维方面有独到的一面,但是它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产生问题并提出问题。
一、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好奇心总使我们不停地提出问题,并谋略找出答案。”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探究;有探究,才有发现;有发现,才会有进步。人类认识科学和掌握科学的规律,决定了《科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从问题入手,这也是科学教学的一大特色。
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兴趣的所在。科学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才是真正的探究者。所以,把发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是自主探究的核心。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鼓励学生不同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并能主动的选择有价值的,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当课堂的情境跟学生的生活有所联系时,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自选的《方糖与砂糖》时,在出示了两种糖,并且认识了它们之后,我问学生“大家想研究方糖和砂糖的那些问题呢?”学生顿时来了精神:
"我想研究方糖和砂糖的结构到底有什么不同?"
"我想研究方糖是怎样做成的?"
"我想研究这两种糖有什么区别?"
"我想知道人们喝咖啡为什么老是加方糖?"
……
这么多的问题出来,说明学生溶入到这节里了。教师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筛选,引出本课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再进而逐步探讨。对其它无法解决的问题怎么办呢?很多老师的做法是让学生课后研究,这是可以的,但笔者必须指出的是,一开始,老师应该平等的将每个学生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或出示在多媒体课件上,表明教师对学生问题的重视,这是对学生的肯定,在逐步学会提问之后,再有选择性地板书。
二、在观察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儿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是科学探究的问题 “钥匙”,如果利用得好,可以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面对一些新鲜的事物,学生总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来。可是,如果教师在科学教学开始就让学生直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会由于缺乏对认知对象的充分感知和细致的观察,他们提出的问题会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并且渴望直接的答案,这种做法将是影响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与科学课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相违背。所以要想学生主动产生问题就必须注重观察——有观察对象、观察目的、观察要求等。
问题的产生源于对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的观察,在观察中才能获得对认知对象充分的感知,才容易形成明确、具体的问题。学生由于细致观察,而获得了大量感性认识,对观察到的现象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作出合理的解释,当解释不了时,问题就产生了。由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建立在认知的基础上,所以问题就会集中而明确,充分突出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在进行有结构材料的探究活动教学时,总是采用这种教学过程:先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然后进行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它是有一定的引导性和暗示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通过对结构材料的观察所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在《认识常见的岩石》一课时,我把一块大石头放在桌上展示让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提出的问题有:这块岩石从哪儿搬来?岩石有哪些特点?岩石有哪些种类?岩石有什么用途……基于亲身的感知,学生提出的问题具有明确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而对这些问题,我让学生思考:哪些问题比较适合我们在课堂内解决?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找出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使课堂教学紧凑而有效。
三、在矛盾冲突中促使学生产生问题
当现实与已有的认识、经验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矛盾,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制造这种矛盾、利用这种矛盾,更要突显这种矛盾,促使学生产生问题,从而建立探究的目标和方向。
在突显矛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对学习内容已有的认识、经验,然后就针对性地选择事例或现象,列举常见现象按常规容易出现错误或意外的结果。如要求学生对 “加穿衣服让我们热起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后,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猜想衣服能给我们增加热量,通过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思维论证——那么衣柜里挂满衣服,为什么衣柜的温度不会上升?这与猜想的结果不一致,也就是假设不能成立,这矛盾的基础进而提出要证明衣服能否给身体带来热,我们应该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实验来进行观测呢?这种通过思维论证,又通过实验验证,学生深切体会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能促使他们主动思考、主动探究,这正是我们科学课所追求的目标。
四、在质疑中,鼓励课后探究问题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索是无止境的。在开展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不以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束缚学生的学习活动,要改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打破教材中教学内容的界限,打破课堂40分钟的限制,打破教室、实验室的狭小空间,走进生活,走进广大的自然界中,去发现科学。例如,在教学《植物的一生》一单元时,就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教室,到学校的周围的地里去观察玉米、黄豆的生长情况,请在场农民的给学生讲解植物生长知识。课后还可要求大家回家了解家里以前种植的蔬菜的生长情况,然后让把观察、发现的问题和现象都记录下来,一起探讨、研究。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获取的知识远比科学教材中出示的多,比在课堂中听老师讲要多的多,而且,那种学习的热情也是与平时的探究不一样的。
另外,对课堂探究活动的总结阶段,不要忘了引导学生继续提出自己想要探究的问题,也就是说,把探究活动自觉的延伸到课后去。让学生随时都保持着探究的热情。例如,教学完《种子有什么》后,在总结之后就可以问:“现在,我们对种子有了一定的了解,那同学们还想研究关于种子的那些问题呢?”学生从刚才的探究成功的喜悦中重新思考自己的下一个探究的起点。其实,引起下一次探究只是老师嘴边的一句话,何乐而不为呢?常常说:“你还想研究什么?”“你想继续研究什么?”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会被不断的强化,探究的兴趣会越发浓厚。
探究无时不在,探究无处不在。小学科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阵地,创设问题则更是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要在科学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探究方式不断地探索,不断潜移默化地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探究的种子,激发其探究的意识,发展其探究的思维,培养其探究的精神,锻造其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