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研究成果>>个人研究小结
十月份研究小结(闻益梅)
发布日期:2013-01-16   点击次数:    作者:闻益梅  来源:

精心预设是有效生成的起点 
        教学是个动态生成的过程,那是否意味着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呢?课程专家指出:新课程改革应该把握平衡,在平衡中才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不是对预设要求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而预设就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诸因素作出分析和策划,是指导学生学习探究并获得发展的一种操作预案。 
        1.目标预设从凝固型到渗透型。课堂教学是个准备——实施——目标达成的过程,虽然我们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会思考这节课的目标是什么,但却很少关注目标的落实。在教学设计中,目标虽然能完整地记录三维目标的整合,可在详细的设计中却没有紧密结合起来,教学目标成了一种摆设。因此,设立过程性目标,将目标渗透到每一环节中显得很有必要。预设时要考虑怎样在过程中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当学生够不着目标时,要考虑过程的再展开。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不可调整的唯一行为方向,也不是行为检测的唯一标准。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目标需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随着课堂的推进,教学就要合理地删补、升降预设目标,即时生成目标。 
        2.环节的设计从单线型到多线型。  
这就要求教师在写教案时,要突破对课堂框架进行程序设定,即这节课什么时候进行什么环节,这环节到下环节应如何度过等传统备课模式,进行假设性备课,着力对课堂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计,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 
        3.教学时空预设从紧凑型到留白型。叶澜曾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 然而我们在备课时往往把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束缚在周密详尽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中,课堂仿佛成了一条高速运行的“流水线”。如果课前设定过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就越小。因而教学的预设要通过“删繁就简”学习素材,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空间。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