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童话,创设了愉快的学习环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让学生“乐之”,学习效果一定明显。因此,利用童话的趣味性来创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育,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而且有利于小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例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先给学生讲个故事: 加法王国有个法宝——加法交换律。你们知道这两个法宝用字母怎样表示吗?乘法王国的国王听说了之后,马上带领随从来到加法王国进行国事访问,并把这个重要法宝带了回来交给了 a、b、c这三个臭皮匠:“看看能不能把加法王国的法宝运用到乘法王国中”。小朋友们,三个臭皮匠经过研究拿不定主意,那,你们愿不愿意帮助他们呢?这样吧,你们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认为可以的话就说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怎样的,并写在纸上,最好能举出例子来证明,好吗?
经过小组激烈讨论后学生第一小组汇报:我们认为可以,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例如: a×b=b×a,举例2×3=3×2,都等于6;第二小组:我们也认为可以。……
这时老师表扬学生:人家都说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我们的同学都是“小诸葛”,很聪明。三个臭皮匠不服气,要出题目考考你们,怕不怕?
(1)填空:78×32=32×(),□×○=( )×();356×()=12×();
(2)你认为下列算式怎样算简便?24×357 506×597 700×693
最后继续运用童话进行知识的拓展:减法王国的国王听说乘法王国学到了先进的经验,也来到加法王国,对加法国王说:“加法国王人家都说加减加减,我们是邻居呀,你把你的法宝给了乘法王国,那我的王国也想学一学。”加法王国的国王想想也是,于是就也把这两个法宝给了减法的国王。减法的国王带着这两个法宝高兴地回来了,立即就用上了: 7-2=2-7,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没有?为什么不能?那谁能不能举出一个减法的交换律的例子?那减法中有没有交换律呢?除法王国听说乘法一国得了个法宝,他心想,我除法王国可不能落后呀,于是也来到加法王国要来了这个法宝,并立即用了起来:9÷3=3÷9,10÷5=5÷10。除法国王好得意哟!(师装出国王得意洋洋、不可一世的样子)。嗯?你们有什么意见?难道对我的除法交换律有意见?那你们先同桌商量商量,能不能说出不同的意见。很快多数学生能举出例子来反驳。这样不仅巩固了当堂所学内容,而且还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童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多向活动过程,其中,学生的学占主体地位。如何让学生更准确、更完整地获取知识,并且把这些知识转化为技能,形成能力,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只有学习者焕发出学习热情,有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过程,才能学有所获,获有所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呢?布鲁纳说得好:“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只要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都调动起来了,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地获取知识。
例如教学“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练习课”时,学生没有了获取新知识的新鲜感,学习起来热情就会相对降低。这时就改编《狼和小羊》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狼和小羊的童话学生已经非常熟悉,尤其对“狼扑向小羊”的结尾很有兴趣。那就接着故事向下发挥:“就在狼凶猛地扑向小羊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大吼:‘慢!'——原来是山大王老虎来了……”老虎不准狼吃小羊,狡猾的狼便说小羊如何如何的笨,留在世上纯属多余。山大王有些相信了狼的话,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公正”,决定亲自考考小羊,而且规定小羊如果做错了一题,狼就可以向前进一步去吃小羊;如果小羊做对一题,狼就向后退一步,远离小羊。规则讲清了,有狼和小羊画面的活动教具也出示了。于是,一场以“救救小羊”为主题的练习课开始了。学生做练习题时,因一心要救小羊,做得异常认真,好像他们的笔就是判生死似的,小心翼翼地做,一丝不苟地检查,生怕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要了小羊的命。在进行改错题的训练时,又进一步发展故事:“狼为了引诱小羊将题做错,好尽快吃掉小羊,故意将错误的计算方法告诉小羊”。老师话音刚落,好多学生大声嚷:“别听狼的话,那是错题。”而且纷纷要帮小羊纠正错误。随着学生一次次正确的练习,狼被迫步步后退,渐渐退到“河边”,终于掉进河里淹死了。学生们禁不住欢呼起来,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所学知识充分得到了巩固。
三、童话,舒畅地纠正了学生的错误。
布贝尔曾经说:“教师决不可以忘记,对于种种的冲突,只要能在一种健康气氛中加以解决,那么冲突也能具有教育价值。”童话也能创造这种“健康气氛”,让学生在快乐中发现错误、纠正错误,其效果常常出人意料的好。
例如在教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后,练习中发现学生存在许多问题,非常令人烦恼,针对这一现象,教学中先讲《动物演讲会》的童话故事:动物园里可热闹啦!原来今天小动物们都来参加演讲比赛,比一比谁用的单位最正确。你看,小熊快上场了,只见他迈着大步登上了讲台,对着话筒大声说:“早晨6时,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起来,刷牙、洗脸后,坐在8米高的餐桌前喝了一杯2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65千克的鸡蛋,然后背着约3吨重的书包,飞快地以每小时10米的速度,向400千米以外的学校跑去。来到教室,我马上拿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2米厚的练习本做起了作业……”此时此刻,小熊讲得津津有味,可台下笑声一片,小动物们笑得前仰后合。小熊纳闷了 , 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室里也沸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替小熊纠正错误,就连平常不爱发言的学生也高高地举起了手。从此以后,类似的错误很少发生,因为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已经把课本的知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而且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在生活中是价值,否则将会闹出笑话。
五、童话,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课堂教学中利用童话的趣味性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思维形式的过渡,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利用“小马过河”的童话来教学。“小马离开了妈妈,要独自一人到对岸去驮麦子了,临走的时候,妈妈告诉他:过河时要选有‘三角形'图案标志的地方走,那里水浅,其他地方水深,会淹死的。小马来到河边,果然河边竖了许多牌子,上面尽是些稀奇古怪的图案(出示投影),可是哪些图案才是‘三角形'呢?……”学生兴趣调动起来了,他们要帮助小马,于是纷纷进行分析、比较,终于为小马找到了路线,同时也从中抽象出了“三角形”的概念。
实践证明,童话的趣味性,的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起到了较好的作用。然而,选择童话时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适时性原则。童话必须在教学最需要的时候讲,有利于营造氛围、激发热情、掌握知识。2、精练性原则。童话故事必须短小精悍,浓缩其精华,以免影响教学时间。3、趣味性原则。趣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注意,促进新知识的接受。4、针对性原则。童话必须针对知识的难点、学生厌学、易错之处,不能漫无边际,与教学无关。5、延伸性原则。利用童话故事以后必须及时组织练习,使所学知识能得到及时巩固、延伸、反馈。
总之,童话的趣味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它给枯燥的数学知识裹上了一层“糖衣”,使学生乐于接受,为数学课带来了春的暖流,充满了活力,让我们的学生学得轻松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