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学期研究论文(吕卉)
学期研究论文(吕卉)
发布时间:2013-06-21   点击:   来源:   作者:吕卉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的心理特征之一,它是学习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能鼓舞学生生动而愉快的学习,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小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时期,这个阶段小学生已产生了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感需要的萌芽,小学时期培养的良好兴趣,对今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如何积极的引导和促进小学生科学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学好科学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多次任教三年级的科学, 经过实践,我认为培养科学兴趣不仅仅着眼于教室内,着眼于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科学课只有扩展时间和空间,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局限,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更要延伸到课前、课后,渗透到每一个环节。我的做法是,每一节课之前都会精心设计预习的作业,或准备研究材料,或指导探究活动,让学生们在正式进行科学活动之前就已经进入角色,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一、重视前概念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生在新知识学习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小学生受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科学前概念大多是不完整的、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种前概念常根深蒂固地留在小学生脑中,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由于教师对学生科学前概念的认识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就出现了“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最后学生还是不清楚”的负效率现象。日积月累,学生原有的学习兴趣在一次次的错误中消磨殆尽。因此,了解学生前概念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很重要。
了解小学生科学前概念方法如下:
1、直接提问法。常见于课前导入阶段,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能第一时间了解小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可以针对不同班级学生的水平调整教学内容结构。但是这种方法的受众面有局限,只涉及提问到的学生,教师不能了解所有学生的认知情况,容易把发现的问题过分扩大或缩小。
2、问卷调查法。教师把需要了解的内容让小学生以书面形式表达。教师对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统计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了解到每一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统计数据真实可靠,能客观反映问题。但是问卷的试题往往带有教师主观意愿,问卷的质量无法量化;而且问卷回收后,数据统计工作繁琐,得出结论的周期长。
3、画图法。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低年级的小学生。低段学生表达能力相对较弱,与其逼着他们写、说,还不如让他们把想法画出来。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结果直观,教师能一眼看出问题所在;同时这种方法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参与。例如我们当时做“地球前概念”的探查活动时,就采取了画图的方式,这样可以让孩子心无旁贷的专心画自己所想。            
在教学《了解土壤》一课,我用提问的方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对于土壤,学生不陌生,但说了解土壤,学生了解的比较少。通过提问:对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壤的认识,然后追问:土壤里究竟有什么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整堂课得以顺利展开。
在《把固体放入水中》这一课,我采用了画图法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出示一些材料图片,预测:把这些固体放入水中会怎么样?哪些会沉?哪些会浮?并把预测的结果填入相应的表格中。然后进行验证实验。实验结果与预测产生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后面固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研究发现,前概念不仅对教学重要,对于维持学生学习兴趣也非常重要。
二、重视课前准备,选择有结构的材料
“有结构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选择,精心设计,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所提供的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它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小学生在科学课上的探究活动与科学家的探究是有一定区别的,如何成功引导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亲历科学、感悟科学、体验科学”,经历科学家式的科学探究过程,少走弯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收获?这一切,取决于教师所准备的有结构的材料,取决于教师如何利用这些有结构的材料对科学课堂进行适当的调控和引导。
准备好了有结构的材料,并非就能构建一堂好的科学课。只有合理、有效地对材料进行搭配、使用,才能有效调控科学课堂,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要学。如何使用有结构的材料呢?并非所有的材料取来便能使用,要想利用材料构建科学课堂,还需对材料加以适当处理,使之与教学实践更为紧密结合。材料是死的,怎样使材料活起来?这就需要加上教师的智慧,对材料进行适当的处理,使之成为“有结构的材料”。
《把固体放入水中》一课为例,其实我们仔细阅读教材,可以发现这个环节的主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发现:同一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轻重和体积,沉浮状况不变。所以,材料上不一定要用蜡烛和苹果,也可以采用其他材料,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即可。书上的苹果可以用西红柿、橘子代替。因此,课前一定要精心检查准备的材料,防止因为材料的原因而引起学生错误的认识。
这一材料改进的微小细节,不仅起到了操作上便捷、安全的作用;对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和探究活动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蕴涵着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还能对后面环节的教学打下了坚实基础,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让学生解放天性。
科学课研究的就是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鸟兽鱼虫、风霜雪雨。所以,多接触自然,多实地考察,也是培养科学兴趣的方法。带着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走出教室,还要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组织教学上有一定难度。有的教师就怕变成“放羊”,所以不愿意尝试室外教学。其实,只要教师事先确定好活动内容,进行科学分组,并且指导到位,学生还是能够像模像样的开展活动的。而且这样的户外教学经常开展,学生逐渐形成规范,组织教学就不难了。在研究土壤时,我把孩子们分好组,讲清要求, 然后带到校园的花圃中,让他们去挖一挖、看一看,土壤里有什么。在他们研究的时候,我发现学生非常认真,手拿小铲子,小心翼翼的挖着,因为活动前就提醒他们在挖土时要注意避开植物的根,不要损伤花圃里的花木。他们一边挖,一边观察和讨论,每个组都有自己的收获。在研究活动中,那些本来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片树叶、一个蜗牛壳、一个石子、一只蚂蚁都成了宝贝,因为那是自己的重要发现。我巡视在各组之间,真是很忙,学生有了新发现总要兴奋地喊我去看一看。就连几个胆小的女生,渐渐的在同伴的带动下,也放开了胆子, 敢去观察那些“可怕的”小虫子了。结束了观察活动,我们重回教室,在交流每一组的发现时,真像是个赛宝大会,这一节课上得兴趣盎然。更让我感动的是,这节课之后,我发现一些同学,在下课的时候,还拿着自己的钢尺,蹲在花圃里认真的挖着,观察着。我想,这就是孩子,爱玩、爱自然是他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科学课上多一些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 解放学生的天性,培养学科学的兴趣。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我想科学教师都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让我们的学生爱科学,以研究科学为乐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