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材简析
(一)教学内容:第一课时 认识角
教材第64-65页的例题,“试一试”,第65-6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二)教材地位:
《角的认识》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低年级学生对几何平面图形由感性到理性的一种认识飞跃。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三)例题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第64页的例题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第一层次,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选取剪刀,三角形纸片、钟面这三个实物抽象出三个角的基本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第二层次,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初步明确构成角的基本要素;第三层次,让学生基于已经形成的对角的初步认识,回到场景图中寻找其他的角,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认识。在随后的“试一试”中,教材要求学生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第65页的例题,教材借助钟面上由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过具体的说明,渗透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上述由分针和时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接下来的“试一试”要求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的含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活动,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教学难点:经历直观感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并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关系。
(五)突破重难点措施
突破方法:设法为学生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借助直观动演示,使抽象为具体降低学习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初步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能比较角的大小。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4、学生经历从实物抽象出图形的过程,建立角的表象;通过不同方法做角,巩固角的概念。
5、通过比较,知道角有大有小,用不同方法比较角的大小,最后通过练习加深对角的认识,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式进行。
6、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手工吗?手工游戏里面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不信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主题图)这个星期天,小明和小红也在家做手工了,他们制作了哪些图案?
学生交流。(小明剪了一个五角星、小红折了一个三角形)
2.提问:为什么叫五角星、三角形?
学生指一指角在哪里。
3.提问:你还能在图中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请你来指一指。
学生指角。(有的学生会指生活中的角)
4.指出:刚才同学们在物体的面上找到了许多角,其中有一些就是数学中的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了认识数学中的角。(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手工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让学生轻松、快乐地走进课堂。初步指角,不限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找到生活中的角,教师在此基础上指出“其中有一些是数学中的角”,让学生引起关注,数学中的角与生活中的角是不同的,明确今天研究的是数学中的角。】
(学习目标5)
(二)建构模型,认识角
1.谈话:我们把角从物体的面上请下来。(多媒体移出角)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弧线表示这是一个角。(白板演示)介绍:(直角)这个角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一横一竖这样的符号表示。
2.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再集体交流。
预设:都有两条直的线,都是尖尖的。
指出:这尖尖的点叫做角的顶点,这直直的两条线叫做角的边。(边叙述边板书)这是一个角。(板书角的标记)
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学生交流。
小结:小朋友们通过仔细的观察和比较,发现角有1个顶点和2条直直的边。
3.你认识角了吗?考考你。
完成想想做做1
学生独立判断后集体交流。
是角,指出顶点和边;不是角,说明理由。
完成想想做做2,数角。
指出:是角的可以用弧线表示。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4.在教室里一些物体的面上也也藏着许多角,请你把它找出来。
学生指教室里的角。
规范指角方法:用弧线表示这是一个角,再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5.谈话: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角,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个角。
要求:可以用材料袋中的材料做角,也可以用自己身边的材料做角。
学生自己动手做角。
要求:你和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你做的角在哪里?是怎样做的?再指一指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在小组内说说怎样做角,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在哪里。
全班交流。
小结:看来,我们身边有许多材料可以做角,做成角也各种各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学习目标1、2、3、4)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不知道角究竟有什么特征,因此我先给出三个标准的角,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总结出角的特征,即角有一个顶点,两条直直的边。帮助学生抽象出角的模型,再通过想想做做第1、2题加以巩固。学生认识了角才能在生活场景中准确的找出角,我把找角的环节安排在认识角之后,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区别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并巩固角的特征,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动手操作,感知大小
1.谈话:看到小朋友做角做得这样棒,老师也想来做个角。
教师拿出钟面拨角,拨一个在多媒体上出示一个。
2.提问:你能看出上面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
学生交流。
3.你能做出大小不同的角吗?请你把两根小棒订在一起,做大小不同的角。
4.教师出示一个角,提问:你能用手上的两根小棒做一个比它大的角吗?
学生操作,和老师的比一比。
提问:你能用手上的两根小棒做一个比它小的角吗?
学生操作,和老师的比一比。
提问:怎样就可以用两根小棒做一个大角?怎样做小角?
指出:原来,角的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越大,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
5.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这样的角?(剪刀、扇子、钟、折尺……)(完成想想做做3)
打开扇子,学生观察,角有什么变化?
合拢剪刀,学生观察,角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角的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对于角的大小变化,本课只要求学生活动中能有所感知、有所体会。我先让学生通过观察钟面上的角,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再通过活动角做比老师的角大的角和小的角,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会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扇子和剪刀的活动设计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角大小的变化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角的变化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4、5、6)
四、全课总结,拓展提升
今天这节课,小朋友们开动脑筋,认真观察、积极动手,和小组里的同学密切合作,获得了新知识、新本领,说说你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交流。
小朋友们有这么多收获,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提问:五角星和三角形到底有几个角呢?
学生数角,加深认知。
今天放学,就和爸爸妈妈来个比赛,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看谁折的角多,再比一比谁折的角最大,谁折的角最小。
五、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37页。
六、资源提供
白板课件,见学校内网二年级数学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