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发布时间:2013-06-23   点击:   来源:   作者:任晓霞

 

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摘要: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至关重要。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一、准确把握,定位教学的起点。二、合理设计,聚焦学习的障碍。三、恰当评价,分析学生的错误。四、回顾反思、建构知识的体系。放下课堂的控制欲,以学生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真正做到“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关键词:同化   顺应   建构  以学生为本
 
同化和顺应是皮亚杰认知发生论中的两个基本概念,皮亚杰所下的定义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即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
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中自主建构,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至关重要。纵观当下课堂,虽然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所加强,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但在课堂上回答和作业仍是学生的主要行为。教师的课堂控制欲过强,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自己的主张,这样的教学活动如何达到有效。而“顺应有道,同化无痕”则是我追求的理想境界,下面就结合几个实例奉上我的几点看法,供大家研究。
一、准确把握,定位教学的起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准确定位教学的起点,可以为学生更好的同化和顺应埋下伏笔,打好基础。
教学的起点包括教材的逻辑起点和学生的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指按照教材学习进度应该具有的基础知识。现实起点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具有的基础知识。通常教师对教材的逻辑起点较为关注,经常忽视学生的现实起点。教师要将两者都给予重视,才能为学生的新知学习提供帮助。
如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乘小数》,从教材的逻辑起点来说,小数乘小数是建立在整数乘法、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之上的。从学生的现实起点来说,小数乘小数的学习是建立在已经掌握整数乘法、积的变化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小数乘整数计算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建立在学生基于转化进行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课前常规积累时间,教师可以先安排一组口算:①5×0.5②20×0.4③1.1×4 ④0.39×100⑤1.8×10×10 ⑥237÷100,这组口算里蕴含了学生所有的现实起点,再通过情境图引入新课。这与教材直接出示情境图让学生列出小数乘小数的算式相比,口算练习贯穿计算教学的始终,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同时为学生学习新知找出了理论依据和最近发展区。
二、合理设计,聚焦学习的障碍。
每一个新知的产生,都伴随着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障碍,而往往学生思维的困惑处,也是新知的滋生点。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化解,决定着学生的同化和顺应能否继续进行,建构成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面临的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越过障碍,确保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小学阶段学生在新知探索时主要障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部分词语的不理解,主要是一些数学话语。如一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整十数》,情境图中有几捆小棒,并标注了这样一句话:“每捆小棒有10根”。 这句话恰好是本课探究活动的基础,可以引导孩子10个10个地数,引出整十数。部分学生就不知道“每”这个词的具体含义,课堂上就不难发现部分孩子会第一捆数一数有10根,第二捆再数一数有10根,第三捆还是一个一个地数有几根。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就有必要向学生解释这个字的含义,并用大号字、不同颜色标出,引起学生的关注。也可以设计一些辨析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有一捆只有9根,那还能说是每捆有10根吗?这样学生就不用一个一个数,直接10个10个的数了。一般来说,学生第一次碰到的新词都会让产生这样的学习障碍。
2、对复杂句子的不理解。如六年级数学下册《空间与图形》的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把左边的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右边的线段组成轴对称图形”。部分学生在读题时就产生疑问,圆与线段怎么组成轴对称图形,所以解题就产生了矛盾。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稍作修改“把左边的圆平移,使平移后的圆与右边的线段组成的组合图形成为轴对称图形”,这样题目的意思就明朗了。
3、没有探索的方向和方法。这是学生在探索新知时遇到的最为普遍的障碍,学生建构知识需要方法和途径。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小学数学学习是小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方面的品质。在学校学习的情境下,教师对于指导学生进行建构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如果没有丝毫的过渡与铺垫,教师直接出示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往往都显得无从下手。小学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交互作用的历程,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学生在探索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引导,为学生的同化和顺应指明方向。如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并不是新课伊始,教师就直接抛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而是循序渐进,步步引导。第一步,出示一个不规则图形和一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他们的面积是否相等。学生通过数方格或剪、移、拼的方法发现可以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面积相等,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第二步,提出问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学生自然想到要转化成以前学过面积计算的能力。这时学生还有个思维障碍,即怎样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第三步探索转化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只要沿着高剪,就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即使学生找到转化方法,也不一定能发现其中的规律,总结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因此,第四步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索时还要给出引导性的问题:“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吗?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同化的过程中,顺应着新知的发展,才能总结出计算公式。
三、恰当评价,分析学生的错误。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代表之一罗杰斯认为,要发挥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应处理好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因此,要求教师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真诚。教师必须去掉假面具,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不要有任何的虚伪。二是接受。接受有时也称信任、奖赏,教师应分担学生碰到问题时产生的痛苦和压力,分享学生取得进步时产生的喜悦和欢乐。三是理解。作为促进者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而不是用教师的标准审视学生的一切。
学生的情感和学习态度是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同化和顺应、建构知识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反馈信息,包括每句话、每个表情、每个动作,这些都体现着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上,教师经常走入这样的误区,较多的关注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学生的正确答案,对学生的反馈关注较少,特别是当学生说出了一个错误答案后,总是说“你再想一想”,或者叫别的学生继续回答,直到老师要的那个答案出现为止。其实学生说的每句话都是他们思考后的结果,都有他们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要维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站在他们的立场,找个台阶,帮助孩子完善,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和学习信心。
教师可以结合以下三个维度的判断处理学生错误的答案,即判断答案是否正确,判断答案背后的道理,判断能否为教学目标服务,并结合理解性的话语评价进行引导。例如,二年级数学上册《乘加、乘减》,例1有四个金鱼缸,前3个金鱼缸里都有4条金鱼,最后一个鱼缸里有2条金鱼,问题是一共有多少条金鱼。有个学生是这样列式的:2×6+2。乍一看,这个算式没有什么算理,只是凑答案,分析一下,可以这样理解:把前面3个鱼缸里的金鱼每2条看成一组,一共有6个2,再加最后一个2条,所以列出了这样的算式。如此,不难发现,学生的列式是正确的,有根据的。再看本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的意义及运算顺序”、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性,渗透‘在解决一个问题时,要从多种角度去考虑’的观点。这样,教师就能恰当地评价孩子的答案,而不是让学生手足无措地坐下再想想。即使孩子不是这样想得,真的是凑答案,他也会因为老师这样分析感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建立起信心。
四、回顾反思、建构知识的体系。
全课总结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对全课的回顾和反思,是同化和顺应作用下,完善知识体系的最好环节。但往往教师只是抛出这样的问题:“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最后都以学生零碎的知识点回顾结束,缺少系统性和完整性。在全课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学习的历程,包括知识的形成过程、思想方法的运用、重要的结论等。例如五年级下册《圆的面积》全课总结,只总结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不够的,要让学生回顾反思是怎样研究圆面积的,用转化的方法,结合极限思想,将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出得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将所有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放下课堂的控制欲,以学生的视角分析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和步骤,真正做到“顺应有道,同化无痕”。
本文发表于《考试周刊》2013年第14期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