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与感悟
徐忠义
美术欣赏教学是艺术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如果儿童能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那么就能更快提高儿童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情操。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选择恰当的方法和适合的内容,从而让儿童在感受作品的同时激发创作的欲望,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美术欣赏是运用感知、记忆、经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分析、判断,而获得审美感受和美术知识的过程。
一、美术欣赏在美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常言到,爱美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人一生下来就能够欣赏美的事物。人的欣赏能力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也不是从头脑中突然萌生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中慢慢培养起来的。
指望每一个儿童将来都成为艺术家,这是不可能的,但每一个儿童将来都会接触到艺术,这则是必然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比之艺术创作能力,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来说是更重要的,至少,在儿童应具有的艺术素质结构中它不应是被忽略的一块。当然,艺术创作与欣赏又是不可分的,从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欣赏本身就是艺术创造的一部分,是观者对艺术作品进行的再创造。
儿童园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绘画、手工、美术欣赏三大內容。其中美术欣赏可以说是绘画、手工教学的一种准备和启蒙,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欣赏有利于促进儿童的认识发展,能发展其感官功能,开阔眼界,丰富表象储备;欣赏有利于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美感,缩短从爱美到审美的距离,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享受;欣赏有利于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为他们进行艺术表现和创作提供信息资源,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从而激发其內在的创造力。欣赏教育是培育儿童艺术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对提高儿童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如果儿童能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那么就能更快提高儿童审美水平和欣赏能力。从而开阔艺术视野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由此,我们可以说美术欣赏是必不可少的。
二、实施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提高儿童欣赏水平
美术欣赏教育要求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中美好事物,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在低儿童童中开展美术欣赏活动,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有其它活动不可代替的功效,它对开阔儿童的视野,提高儿童的艺术兴趣,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作用。我在进行儿童园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了以下一些策略。
1、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分析来增进儿童的理解力
在对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采用最多的方法便是讲解、分析。在引导儿童进行有意识的观察之后,老师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儿童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
老师在讲解时要注意语言的具体形象,抑扬顿挫,激发儿童欣赏的兴趣,提高欣赏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作品展开丰富联想。如:在欣赏《我的成长变化》时,老师可以请儿童闭上眼睛,然后跟着老师说的年龄段来想像自己这个年龄段的生活片段,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较快地进入角色,从而较快地理解作品。
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作品当时创作的背景或画家的小故事向儿童作一简单介绍,提高他们欣赏的积极性。
2、通过师生间的互动提问加深儿童对作品的鉴赏力。
儿童对抽象作品所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他们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直觉感受和把握,他们就作品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表现性方面所展开的丰富想象,很多时候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他们欣赏活动中常常会感受到一些教师没有感受到的东西,说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话语。此时,老师要充分尊重儿童的见解,保护孩子们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如:在欣赏马蒂斯《水族馆里的游泳者》时,儿童欣赏作品后,老师适时地引导儿童将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请伙伴们一起讨论。“中间这个是人吗?”“他为什么横在中间?”“最旁边的一块红色代表什么?”“绿色的是水草吗?”老师鼓励儿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由此得出画的名称,从而实现作品与欣赏融洽,加深儿童对作品的鉴赏力。
3、通过引导儿童观察、比较,提高儿童表现能力。
开展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比较欣赏;同题材不同表现水平的比较欣赏,使儿童在感受和感性选择的同时,老师给予色彩、形状、以及对称、均衡、重复变化等形式美和寓意美理性点拨。
如:同是表现树,梵高作品中画的是一棵中央耸立的参天大树,运用了扭曲火焰般的短线条来表现树被风吹动时的动感。而勃拉克作品中,树变成了几何图形和方块色。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截然不同,给人以不同的视觉效果。又如,在表现美丽瓶花的二幅作品中,梵高的《向日葵》色彩明快而热烈、饱和而辉煌,桌布、陶罐、花和花茎都用单线勾勒,极富装饰性。而雷东的《白瓷瓶里的花朵》则是用色粉笔绘成的。画面中色彩斑斓的鲜花插在白色的花瓶中,色彩艳丽而明亮。儿童在欣赏的同时,不仅学到了一些浅显的色彩知识以及施色技能,发展了他们的色彩潜能,而且也感受到了作品的不同风格。
三、正确选择美术欣赏作品
歌德指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能就培养成。”因此,根据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接受能力,可以以中国画、西洋画、民间艺术、雕塑和建筑四个领域为主,选择接近儿童日常生活的题材,用名人名作向儿童作系列介绍。
1、选择形式感强的美术作品。如绘画中色彩明亮的、阴郁的、欢快的、悲伤的,体现鲜明色彩个性的作品;构图富于节奏,韵律的作品等等。如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以其新鲜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凡高的《星空》、马蒂斯的《舞蹈》、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儿童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大量的山水花鸟,风景静物作品。山水风景作品能激起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花鸟、景物作品使孩子们逐步培养起从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如有的名家喜欢画一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这恰恰与儿童经验相吻合,齐白石话的昆虫、小虾、吴作人画的熊猫等均深受儿童的喜爱。
3、择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使孩子们从美术的各种表现方式中感受到各种形态的美。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凡 · 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通真细腻美等等。
艺术欣赏需要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儿童积累起一定的经验,因而欣赏材料的选择还需要遵循渐进性和程序性原则,要由近及远、由简至繁,系统安排欣赏的内容和主题,使之与儿童生活方式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如从指导儿童欣赏抽象性作品,波洛克的《会聚:第十号》、《蓝色杠杆:第11号》、蒙德里安的《红、黄、兰构图》、《棋盘》、马蒂斯的《蜗牛》、《忧愁的国王》、康定斯基的《抒情诗》、《即兴35号》等现代派艺术大师的抽象作品,这些作品虽然既没有真实的物体,也没有具体的人物,有的只是各种线条、形状、颜色的不同组合,但这些由“有意味的形式”所构成的视觉品质,很容易为儿童所理解、欣赏和接受。儿童在欣赏了抽象画单元后,在美术表现的基本要素如线条、形状、色彩、质地及其情感表现性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些基础正可以有效地迁移到对写实作品的欣赏上来。对米勒的《拾穗者》、莱顿的《缠线》、密莱的《盲女》、魏斯的《克里斯蒂娜的世界》等一些作品,儿童同样很有兴趣,也是完全可以欣赏的。这些作品都描绘了有一定背景和情节的动态人物,一方面儿童可以通过这些人物的神态和身体动作来感知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及整个画面的色调、构图等方面来感受作品的意韵。通过对这些美的艺术的欣赏,儿童变得对美的事物更敏感了,对人物命运的体察更加细致和富有同情心了,情感体验也更丰富了。同时,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和作品意义的讨论和介绍,也使儿童扩充了知识面,开阔了眼界,并有利于他们形成一种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有益思维模式。
美术欣赏的作品,都包含着审美因素,只不过有的显而易见,容易把握,有的含蓄、深刻,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儿童美术欣赏的基本素质只能从审美实践中来,多欣赏艺术作品是提高艺术美欣赏基本素质的首要条件。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在教学中,将欣赏作品与儿童有关的生活经验展开讨论,表达他们对欣赏对象的认识及审美感受,从中获得快乐与创造的欲望。欣赏中,让儿童比较、鉴别,开动脑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美术欣赏旨在让儿童感受作品与激发儿童因欣赏而激起的创作欲望,鼓励儿童敢于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看到别人视而不见的事物,去想别人想不到的事情。培养了儿童的艺术创新能力,从而采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