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转换” 有效训练
语文教学应当坚持以语言文字训练为本,这是由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训练”是落实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最为有效的方法。因此我们要致力于构建科学的语言训练新机制。
首先,要确定训练目标。应以“知识和能力”为主要训练目标,在达成“知识和能力”目标的时候重视“过程和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每一课的训练目标要重点突出,具有鲜明的个性,易于操作和达成度的检测。目标要少而精,讲究一课一得,一练一得,循序渐进,忌面面俱到。另外,确定课时训练目标时,必须把文本的语言特点与学生的语文现状紧密结合起来。
其次,要设置语言载体。我们要经常关注三个“点”:一是找准听说读写的附着点。二是洞悉情感发散的栖息点。三是发现价值引领的切入点。这三个“点”是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并不孤立存在,只是因其训练价值而有所侧重。
再次,要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训练方式因训练目标和语言载体的不同而千变万化。譬如,从训练对象的多少看,有个别训练,小组训练,全班集体训练;从语言的运用形式上看,又有口头语言训练和书面语言训练。口头语言训练主要有朗读、背诵、复述、讨论、回答、对话等形式,书面语言训练主要有默写、连线、填空、写词、练句、仿写片断等形式。但无论选择哪一种训练方法,都必须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趣味性和语言训练的时效性。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新的内涵。比如,把机械的、重复的语言文字训练变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把静态的语言文字练习变成动态的语文实践。训练如果进行得好,就能和人文精神的熏陶结合在一起。
以下是我在进行课题研究中根据文本特点,巧用“转换”,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些方法:
1、转换在“角色”上
(1)换位体验
语言文字训练的设计要与课文的教学目标达到和谐统一,要与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好的语言文字练习,应该使学生通过练习,不但在丰富词汇、丰富句式上有所长进,而且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与文本内容、文中人物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差异。课堂上,学生只能以“局外人”的身份、“旁观者”的角色进行思维,往往产生认识的障碍或是情感的疏远。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说话训练,引导他们进行思维角色的转换,拉近他们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在语言实践中感悟文本内涵。
例如:《军神》一课的教学,品读完课文的关键语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伯承与沃克医生相遇了,他们亲切地交谈起来……
沃(师):你好,很高兴能够再次见到你!
刘(生1):你好!
沃(师):现在你的眼睛感觉怎么样了?
刘(生1):挺好,谢谢!
沃(师):给你做的那次手术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你为什么坚决不肯使用麻醉剂呢?
刘(生1):因为眼睛离大脑近,我怕会影响神经,脑子坏了我就没办法打仗了!
刘(生2):麻醉剂会使神经麻痹,我怕影响我的脑子,没有清醒的大脑我还怎么与狡猾的敌人作战啊?
沃(师):可是摘除坏死的眼球不是一般的手术,是要把烂肉一刀刀割掉的呀!
刘(生3):我不怕,因为对我来说,一个清醒的大脑比什么都重要,我还要用它来指挥战斗,保卫祖国呢!
刘(生4):这点疼不算什么,我能忍,能够打跑鬼子我连牺牲都不怕!
沃(师):你真勇敢!为了消灭敌人,保卫自己的祖国,宁可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我看到你当时手臂青筋都暴起来了,新床单也被你抓破了,这么疼,你为什么不大叫呢?
刘(生5):因为我是男子汉,而且是军人,如果这点疼都不能忍住,那还怎么上战场杀敌人啊!
刘(生6):因为我是军人,军人就应该勇敢坚强!
沃(师):你真让我佩服!在如此剧烈的疼痛中,居然还能数清我一共割了几刀,你简直超出了凡人,坚强得就像一块钢板,在我心目中你就是“军神”!
这一说话训练的设计,实现了学生身份的转变,实现了学生思维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走近人物,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内容,使文本深邃的内涵成为学生发自内心深处的真切体验,从而达到言由心生之效,可谓“一石二鸟”。
(2)变身模仿
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及时地将课文中的一部分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低、中年级偏重于模仿运用,我一般采用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由阅读者变身为解说员、导游、推销员、配音演员等,这样的练习学生是很感兴趣的,他们会主动地将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语言吸收、内化、倾吐。
(3)改变人称,说出个性
语文言意理论认为:文本作为言语作品,它是“言”和“意”的统一体。母语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并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读者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如《爬山虎》、《空气中的“流浪汉”》、《太阳》等常识性的课文,它们常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教学这类课文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科学常识,学习作者介绍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培养他们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兴趣,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把了解到的知识,学到的语言及表达方法转化为新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课文语言之后,我常会设计让学生变换人称说一说、写一写的环节,意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语言、知识和精神的转换过程成为学生掌握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过程。
2、转换在“内容”上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例子,是学习遣词造句的例子,也是学习布局谋篇的例子,里面有丰富的、可供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例如:《花钟》是典型的三段式结构的文章,教学此文时,当学生熟读成诵,吸收了文本规范的语言后,我便趁热打铁,适时适量地补充了“蒲公英、黄睡莲、昙花”这三种花的资料,请小朋友选择其中的一种花,以“小狗”为主人公,仿照课文说两、三句话。另外,我还给学生提供了“着急、大声、热情、面带微笑、亲切”等修饰词语,鼓励他们在说话时用上这些词,当然能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词语就更好了。反馈时,我特意请了三位选择不同花卉的同学来交流,我则为他们起头、结尾,使交流的内容成为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一设计紧扣文本语言,又超越文本语言,学生在模仿的过程中,将“潜在的文本”变成了“现实的文本”,语言、思维得到了锻炼。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初步知道了“三段式”的写作结构。
3、转换在“句式”上
言语的发展离不开扎扎实实的句式训练,教学时老师要有一双慧眼,发现文本提供的可进行句式训练的言语材料,指导学生替换或重组言语材料,完成新的表达。
例如:《悉尼歌剧院》一课中,描写悉尼歌剧院外形特点美丽的有关语句无疑是精彩处。教学时,我通过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积淀语感,同时又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式“整座建筑
再如:学习《全神贯注》第一小节时,我请小朋友用“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说说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女像。学生回答道:1、虽然女像仪态端庄,但是罗丹觉得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女像。2、虽然茨威格觉得女像是杰作,但是罗丹发现女像的左肩有点偏,所以要修改女像。3、虽然女像雕塑得很不错,但是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发现女像的左肩偏了一点,所以要修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言语材料进行了重组,把从文中学到的新词新句融入到自己的语言中,并加以灵活运用。像这样,借鉴文本规范的言语材料进行句式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熟练表达技能,而且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准确性。
4、转换在“小结”上
上课时,老师都会将一些关键的词句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课文内容。当一篇课文学完以后,通常老师都要根据板书就文章的主要内容作一次简要的小结,其实这也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好机会,老师何不放手让学生看着板书小结呢!
曾听过高金莲老师执教《花木兰》一课,教学过程中,高老师将文中的关键词语“巾帼英雄
5、转换在“空白”上
课文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拓展的空间。学这样的文章时,可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对文章中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
例如:《笋芽儿》第十自然段这样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哎呀,地面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唱着……”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其他春天美好的景色。教学至此,我便让学生说说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对于孩子们来说,春景他们再熟悉不过了,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句也有不少,所以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
生1:美丽的迎春花向人们报告着春的讯息。
生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生3:风儿轻轻地抚摸着小溪。
生4:孩子们在公园里愉快地放着风筝。
……
其实把小朋友讲的这些整理在一起,不就是一首春天的小诗、一篇春天的散文吗?所以教完此课我就结合习作1“我爱你
又如:教完《猎人海力布》后,我请小朋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小朋友平时最喜欢看这类故事了,所以这样的练习他们都非常感兴趣。写作时,他们可以不受束缚,想象自由驰骋,新奇独特的表达不断涌现。
6、转换在“体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