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蒋永仙
【摘要】:语言一向被人们认为是较为难学的学科,要学好一种语言除了有一定的环境外,还要有一套良好的学习习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熟练地掌握并加以运用。因此,在小学英语的起初阶段就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不良的习惯形成,对英语学习全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学习习惯 兴趣 参与 听说读写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好习惯出能力,好习惯出效率,习惯是行为的载体。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捷径。美国教育家洛克说过:“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于儿童良好的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于自习的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性格。而性格是由天赋的倾向性及从生活中获得的信念及习惯形成。”在从事英语教学的几年中,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必要性。那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又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有几点心得:
首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
一、兴趣是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匈牙利语言学家卡莫·洛姆布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语言学习的成就:付出时间+兴趣=结果。要培养学习热情,保持学习兴趣惟一的方法就是使学英语的过程变得令人愉快。小学阶段学习内容浅显,只要抓紧听说练习,就会使学习过程生动有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学得主动,提高效率。另外,参加课外活动也是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如学唱英文歌、朗读、讲故事、猜谜语、演英语短剧及举办英语晚会等。笔者在教学3A Unit 7 It’s nice时,因为本课主要教的是衣服,所以我就通过谈论各位学生的衣服来教学单词。这样,每个学生都争着让老师说他的衣服,甚至有的学生把外套脱掉,指着里面的毛衣告诉我这是sweater。由此可见,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
二、 注重“以人为本”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需要。
过去的教学常常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把学生单纯地视为教育对象,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看作是可以填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学特点,无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习习惯的养成看成是一蹴而就的,忽视了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客观规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应把小学生看作是具有成长潜能的生命体,其内部蕴藏着主体发展的机制,认识到教学的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驱动其主体的发展机制,使之成长、成熟。“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来越深入人心。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已成为广大教师所热衷的教学方法。英语教学中的重点不再应该是 “我们该教些什么”,而应是“我们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这些条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学生“能干什么”,“怎么干”,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笔者在教学三年级学生写字母的时候,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英语,所以每个学生都乐于表现自己写的好。在这个时候,我反而让学生不要着急,而是让他们细心观察书上的字母是怎么写的。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我让几个学生上台写,其他的学生观察。写完后,我让学生讨论谁写的对,谁写的好。最后,我再给学生细致的讲解各个字母的写法,怎么样才能写的好看。这样的学习不仅使每个学生都用心的记住了字母的写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都知道了用心观察后再去做一件事的习惯,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三、运用激励和鼓舞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信心与上进心,巩固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我国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说明了激励与鼓舞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是学生进步的推动力和催化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它的运用并非大力夸奖,它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是一个小小的动作,这些方式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教师能把激励与鼓舞的手段用得恰到好处,师生间就会达到和谐、信任、友好的境界,教师也会受到欢迎和爱戴,学生对他所教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自然会很高,即“亲其师,而信其道”的道理。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适时恰当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感受老师对他的信任和取得成绩的喜悦,从而使他产生成就感,并养成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积极向上,互帮互学的优良品质。
那么,又要培养哪些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
一、课堂上应养成的好习惯。
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教师除了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也应该关注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 ”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 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儿童本性好动,过多地听力训练如果不注意方法,他们就会感到乏味,失去兴趣,不利于形成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听力材料要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地去听。例如,在教新单词时,我会要求学生:“Listen carefully.”。说对了的学生会得到一个五角星或一面小红旗作为奖励。久而久之,每当我教新单词时,孩子们会主动保持安静,认真地听,积极举手发言。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等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如果一个人连开口也不敢,开口怕犯错,开口就脸红,那他永远也学不好英语。儿童可塑性强,对语言的接受能力也较强,在学习过程中,语言习惯和能力容易形成。教师应抓住时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大胆说的好习惯。提倡多开口。课堂上,我一直坚持用英语授课,为了培养学生大胆说英语,我要求学生在课上,甚至课下也要用英语跟我交流。哪怕只说一个词“here”然后用手指一下,表示这个地方不明白,也会得到老师的表扬。受港台片的影响,有的学生偶尔会冒出几句汉英夹杂的句子,对此我不仅不批评,反而鼓励他们大胆去说。用母语进行迁移,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加说的机会。
(三)、良好的读英语习惯。
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朗读的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示范,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因此每节新授课前,我总要反复听好几遍录音,对句中出现的生字,要注上音标及重音符号,尽量让自己的音色与标准音接近,小学英语课本上的句子简单,易懂,读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觉得这些句子都已能讲能背了,在朗读时漫不经心,象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时,我就要求他们注意朗读的语调和节奏,做到眼到、口到、心到、长期训练,必有成效。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良好的写的习惯包括字迹清楚、书写工整、语言精练、抓住重点、正确表达、随想随记等。这一系列习惯的养成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事,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写的习惯的培养与强化,重视写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写的习惯。
(五)、积极参与的习惯。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精心设计语言训练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如:课前一支歌、值日生报告、角色表演、一分钟演讲、动态操练、小组活动、听写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方式在课堂上多次反复、周期性循环,特别有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久而久之,学生能紧跟教师思路,教师减少了重复性的指令,形成密切配合,人人参与的良好习惯。
二、课外应养成的好习惯。
学好英语需要大量实践,仅靠课堂上四十分钟是绝对不够的,必须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一)、自觉预习、复习的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也不例外。所谓预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先自己阅读新课的内容,做到初步了解,并做好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工作。预习将直接影响听课的效果。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复习是对以前学过的内容进行再学习的过程,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复习把以前学过内容的漏洞和缺欠补上,使知识更加完整;通过复习使所学内容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对问题的理解更深刻。
(二)、动手的习惯。
“勤劳的双手赋予人智慧的头脑”。通过动手活动,使学生心灵手巧,眼熟口诵。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他们自己动手主动学习的好习惯。
1.制作英语标志、图书、漫画等
2.学会查字典,利用工具书释疑。
(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教师除要求学生书写规范,字体端正外,最主要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和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在操作时,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要求。布置作业一定要明确要求,一定要适量,每次作业完成后都要家长认可签名,对那些学习困难生可适当放低要求,降低难度,不可急于求成,当然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总之,具有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的学生就不会觉得英语学习是一种负担,而认为这是一种乐趣,一种丰富的生活内容,从而进入“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