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中依据实情,有效指导好关键性教学细节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上,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有了引导,学习就有明确的方向、正确的策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放弃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学就可能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课例】《认图形》(苏教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第二册)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你们认识这些物体吗?
(教师依次从袋子中拿出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学生说出名称。)
师:请大家在学具袋中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积木拿在手中,看一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面,说说自己看到的和摸到的是怎样的。
(学生汇报:长方体的一个面是长长的、方方的;正方体的一个面是四四方方的;圆柱的两个面是圆的。)
师:你刚才看到的这些面都在物体上,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们记在纸上呢?(出示提供的材料:白纸、水笔、印泥、剪刀)
同桌讨论,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汇报自己的方法:把积木放在纸上,描下来
用印泥印出来
把积木放在纸上,沿着边剪下来
师着重推荐画的方法:让学生将照样子描一描的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教师注意提示学生积木要紧紧按着不能移动,笔要紧紧贴着积木的边,同时用课件再演示一遍。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这种方法,在纸上描出了图形。
把描出的图形贴到黑板上,将它们分一分,并说说分的理由,最后学生和教师一起给各图形起了个名字。
在本节课中有大量的学生操作,教师并没有放任自流,而是对于每一个操作都有明细的要求及指导。如“看一看、摸一摸”积木的面,通过“说说看到的和摸到的是怎样的”来初步感知各个面的不同;又如在如何将物体上的面画到纸上时给学生准备了充分的材料;在用“体”描“形”时先让学生将方法演示一遍,接着教师提示要将积木“紧紧按着”,笔要“紧紧贴着”积木的边,最后再用课件演示一遍。这些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对操作的要求清楚明白,虽然面对的是一年级的学生,可是他们却做得有条不紊,在这里教师的指导性的话语起到了点睛之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了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角色,让学生的操作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