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动态  
个人学期研究计划 10-23
研究课教案一 10-23
2016研究论文(冯菲菲)… 01-04
九月份理论学习 12-16
十二月份研究小结(闻益… 12-15
研究课(2) 12-15
十二月份理论学习 12-15
研究总结(蒋培华) 12-15
研究小结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理论学习4(蒋培华) 12-15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造精彩细节的研究>>理论学习>>理论学习2
理论学习2
理论学习2
发布时间:2014-10-06   点击:   来源:   作者:蔡伯英

 理论学习笔记

内容摘要:

数学教学要引导学生“求真”,数学教学研究本身也要“求真”。数学教师应努力探索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注重数学教学的实质,适当淡化形式,使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得到培养与提高。

首先,教师应巧于选择真实的教学情境。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一课,教材例题安排的是“用北偏东30°方向6千米处来表示灯塔相对于轮船的位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苏州乐园的示意图,然后固定某一个景点作为中心点认识诸如“东偏南”“北偏东”等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覆盖透明胶片,引导学生体会要用“北偏东30°方向”等才能比较清楚地描述具体的方向。最后,通过示意图上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中心点到景点的实际距离。巩固练习时,教师又要求学生利用原中心点表示不同景点的位置,还让学生尝试变换中心点来自由表达。这样的情境创设,使数学和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能够依托已有的生活经验轻松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并在不同层次的认知中发展能力。

其次,教师应敢于暴露真实的学习状态。教师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期待往往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选取学生正确的想法或答案,而对错误“视而不见”。也有教师认为在课堂上用宝贵的时间来处理个别学生的错误,对其他学生而言是个浪费,这就容易掩盖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一些真实状况,影响教学活动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一位教师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通过对直线图形平移变换的观察、判断和选择,初步建立了平移的概念,然后安排学生画出平移后的直线图形,加深对平移变换的理解。在巡视学生练习时,教师发现有学生平移时图形变形了,特别是一些斜边的平移。这类错误可能只暂时显现在几个学生的学习中,但这一点显然应该是学生学习这一部分

内容的难点。于是,教师请其中一个出错的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并说出画平移图形的过程,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达成共识:用定点连线的方法比较好。这位教师抓住了看似因学生粗心引起的错误,让学生展开讨论,寻找出错的原因和克服类似错误的方法,不但让学生对平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借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的问题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并由此归纳出画出平移图形的方法。

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要敢于暴露学生学习时的真实状态,面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要有选择地加以利用,让学生的学习错误成为教学的资源。

最后,教师应善于把握数学的本质内涵。数学的本质内涵一般包括: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的理性精神等。数学教学是学科教学,无论你是“教学生学什么”,还是“教学生怎么学”,教师都必须透彻地理解和领会数学本质。为求“透彻”,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弄清问题产生的背景、抽象的过程、结果的表述等等,真正把握数学的本质内涵。   

心得体会:

我曾经听过一节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教师注意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物来感知“角”。为了让学生更为深切地感知“角”,教师除了借助媒体让学生感知具体物体抽象出的角,在具体物体上找“角”,通过小棒等物体做“角”之外,还让学生摸摸“角”,并用语言描述角的两条边是“平平的”“直直的”,角的顶点是“尖尖的”“刺刺的”。教师以为这样能让学生更为直观地记住“角”和角的各部分名称,殊不知,反而给学生认知角造成了负面影响。所以,接下来教师出示教材上的一些图片,如剪刀、钟面等,让学生指出这些物体的“角”在哪里,有些学生就指着剪刀的尖或者指针的尖说“这就是角”。实际上,在由实物抽象出数学意义上的“角”之后,教师就应及时引导学生联系角的几何图形加深对角的认识。

将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问题的形象理解,但同时也要注意其中的一些无关因素可能干扰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注意摆脱“数学”与“生活”的纠缠,注重引导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