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过程性价值的第一体现应该是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思维等方面都有提升。阅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1、“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教材是个例子,教师就要用慧眼去发现最有教学价值的内容,然后教给孩子。每一堂课老师都应该做语文该做的事,落实语文的本体性目标,落实语用,把阅读、体验、感悟、练习的权利都还给学生。这样的阅读教学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和理解能力;这样的阅读教学,才是我们日常的阅读教学所要追求的。2、我们在教学目标应该增加知识为技能的内容,如概括课文主要的内容后要求说出概括的主要方法和步骤,景物描写要求能识别正误和学会运用。那么,这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就有了底,教学活动也就有了方向。3、语文课不应该追求教过,而应该追求“教会”,教师必须学会舍弃,教学目标不要过于臃肿,明白“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道理。
落实语用,从本体性教学目标起步
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褚安娜
一、学习,关注本体性教学目标
语文课到底要教什么?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一线教师很困惑的问题,有时候即使看了课标感觉似乎都是明白的,但是因为课标的呈现都是大的条条框框,所以具体在每一课中实施起来依然有很多迷茫之处。最近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明确指出了,语文课应该“教语文,而不是教课文”的主张,引起了我的关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明白了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从哲学层面看,所谓语文本体性教学内容就是反映这门学科本质特征的、区别于其他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语文知识、语文策略(方法)和语文技能。这类教学内容是语文课程必须承担的本职任务,反映出语文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性。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就能为学生学习各门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也能为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奠定基础。而我们一直以来在课堂上关注的教学内容:包括情感、态度、审美、价值观教育、多元化的学习、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的培养等,这些都是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这类教学内容并不是语文课程一科独担的,而是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共同承担,并且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所能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了语文这门课程。
通过学习,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有专家会毫不客气指出,据调查“教师讲课文” 不比“学生自学”效率高,认为很多语文老师工作的含金量比较低。说到底就是很多语文老师还分不清“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和“本体性”教学内容,在课堂上把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上,白费力气,使语文课没有起到真正的实效。
二、剖析,进行课例深入探究
偶然一次评优课,同事一节《三打白骨精》落入了我的视线,其中有几点具体的做法都在围绕着语文的本体性目标展开,我开始对其进行了剖析。
1.师:请同学们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出示投影:白骨精为了( ),先变成( ),又变成( ),最后变成( ),都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 )次棒打白骨精,前( )次都被白骨精逃脱,第( )次白骨精终于被孙悟空打死。)指名一生概括课文内容。
师:今天,我们和课文第二次握手,看看大家又有哪些新的收获?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白骨精、孙悟空、唐僧各有什么特点?抓住关键词支持你的想法。
新课标要求,高年级的学生在阅读叙事性作品时,要能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老师在这节课中一开始就让学生概括事件梗概,后来又通过品读词句,感受细节来感悟人物的性格。这些教学环节有效落实了新课标要求,落实的本体性目标。但是概括主要内容如果不用填空的形式是不是更好?
2.师:人物的语言可以刻画人物形象,你注意到了这一细节。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这句人物的语言可以表现出白骨精诡计多端。
师:指导朗读
请一同学读出“不胜喜欢”“自言自语”。
3.师总结:刚才,我们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
的方法学习了“一打”,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自学“二打”“三打”白骨精的经过,从中又能体会到他们哪些特点?
生自学 “二打”“三打”汇报交流。
生:从白骨精的动作“闪”“一步一声的哭着”可以看出他很狡猾。
生:从孙悟空的“当头一棒”可以看出他很勇敢。
生:从唐僧的“惊”“摔”“不由分说”“二十遍”可以看出唐僧胆小,对悟空很生气。
师:唐僧的话“打死一个,又打死一个”? 为什么不说“ 打死两个”?
在这个片断处理上,老师能教给孩子学习的阅读的方法,通过学“一打”的方法——读课文、画句子、品词语、悟形象,然后放手让孩子去自学“二打”“三打”。高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舍得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阅读体验和感悟,只有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学生自己去读去悟的,而不是你老师去灌输的,这样也就落实了新课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的要求。
3.师适时引导:白骨精变一次,孙悟空打一次,虽然打的内容相同,情形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说的“一波三折”,从三次棒打白骨精我们不光看到了孙悟空的本领高强,还看到了他的机智,忠心,勇敢……这就是古典小说中的一种写作手法:反复叙事。
师:我们如果在写作时能注意到情节上的一波三折,会更吸引读者。
师:在古典小说中,你还知道哪些“三”字的故事?
学法是阅读教学自身一个重要的内容,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这些话从不同侧面论述了教师向学生教授学法的重要性。老师能够及时总结课文的写作方法和作用。从“教课文”过渡“教语文”,这也说明了老师在落实语文的本体性教学内容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
4.师:同学们,学了课文后,文中的人物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任选一个人物,写一写人物简评《我看XX》,生自由选人物,写简评。
师:适时指导。
最后,老师能够进行写作迁移:《我看XX》生自由选人物,写简评。这样的练笔由于之前在学文的过程中对人物的性格特点都进行了品读,有所铺垫,所以学生写起来不突兀,练起来有抓手有章法。使得读写得到了有机的结合,很好的落实了语用目标。
三、对比,从现实找准差距
现在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曾经制定的某些教学目标:例如:1.学会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李时珍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严谨认真的作风;4.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5.体会景物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不难发现这样教学目标是老师们最常见的,它的内容多比较琐碎,而且基本是围绕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展开的;目标的表述也大都用了“学会““了解”“体会”等模糊的表述,无法检测;有些教学目标虽然明确提出要掌
握的字词和训练的要点,主要问题还是停留在教语文知识的层面。
如果我们在教学目标增加了知识为技能的内容,如概括课文主要的内容后要求说出概括的主要方法和步骤,景物描写要求能识别正误和学会运用。那么,这堂课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教师心中就有了底,教学活动也就有了方向。
四、提升,准确把握本体性教学目标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悟,我坚信教学落实本体性目标的方向是对的。明白一节好的课,应该有这样两个特征:其一,在纵向上学生的学习有阶梯式的提升,或方面的扩展;其二,在横向上学生建立相互的关联网,并形成共同的学习经验。而教学目标的设定直接左右着一节课的方向。如果我们要想明白教师想教什么?首先就要看教学目标是怎么定位的。如果我们想知道教师实际在教什么?就要看教师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是否一致。如果我们想检测学生实际学到了什么?看学生有无发展。其实说到底,语文课就要干语文该干的事,可以学语文知识、教方法,或提升语文技能,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自然常识课、历史课或地理课。而这些转变都需要在实践中逐一去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