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理由:课堂教学才能既不是无轨的电车,随意预设,也不只是在轨道中前行,僵硬而没有创造性,它应是规范与自由、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动态演进。而这一切都与将学生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性起点分不开。因此,不管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与“现实起点” 的内涵及其意义
(二)具体学生发展状态──课堂教学“现实起点”与“可能起点”的统一
与教材所提供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可能起点不同,学生发展状态不仅仅提供了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提供了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可能起点”,这与学生发展中的两种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原苏联教育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在儿童的发展中,其实一直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现实发展水平,是呈现出来的显见的发展水平;一种是可能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之间有一个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如果给予适当的教育引导,那么,“最近发展区”就会变成“现实发展区”,可能发展水平就会变为现实发展水平。受此理论启示,“新基础教育”认为,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状态,并从学生的现在状态与潜在状态两个方面把握。教学设计如果不能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学生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学如果只关注学生已经表现出来的和达到的现实水平,忽略学生的潜在发展可能,那么,就很难提升学生的发展状态,无法促进学生多种潜力的发展。从此意义上,对学生状态的把握,既是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也是设定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
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既包括从学生现实相关知识、学习能力与习惯、思维水平具体分析学生的基础,也包括分析学生在掌握新的教学内容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与障碍。教学只有从这个意义上分析确定起点,才更具针对性和现实性。
但是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促进和提升学生发展需求,只分析学生的现在状态,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将要呈现的各种可能状态进行预设,“有了对学生潜在发展可能性的思考,在教学设计时,就不会只关注教学结果性目标的预设,就有可能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多种发展可能性的实现创设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就有可能更为敏锐地发现、捕捉、利用学生的各种可能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4] 。从此意义上讲,学生发展状态的分析又成为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另一个“可能起点”。
此外,仅对学生发展状态作现实性和潜在性的分析还是不够的,还应从“具体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如果只从整体上对学生发展状态进行把握,预设每个学生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路径,达到相同的终点,其结果必然是“要么牺牲好学生来换取落后学生的进步,要么牺牲落后学生获得一小部分好学生的发展” [5] 。教师应该如何面对群体学生的个别差异性进行教学设计呢?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
三、课堂教学设计“起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生成与动态调整
既然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那么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课堂教学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与“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在很大意义上,我们以为将两者关系比喻成“足球预案”与“足球比赛过程”的关系更为恰当,因为在足球比赛的过程中,教练和球员都要根据实际比赛状况进行即时的调整。当然,这种动态关系的呈现在传统课堂教学上是不会出现的,只有当代以动态生成、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才是这种关系产生的条件与土壤。
“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观认为,主动探索和发现是儿童智力和意志得以集中的最主要的根源。如果没有探索和发现,儿童的意志力就不会集中,儿童的志趣、爱好和灵感也就无从产生。只有儿童主动投入到学生中去,其学习潜力才能犹如火星,使整个课堂教学燃起丰富而完美的熊熊大火,推动课堂思潮向深层次推进。“新基础教育”的课堂教学以促使儿童主动探索和发现为着眼点,让他们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发现答案时的喜悦;并能够使儿童将学习知识的过程看成是个人主动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从而产生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儿童在掌握知识过程中的一种感觉,是学习探索兴趣得以保持的生命线。在中小学阶段,这根生命线特别纤细,如果儿童能够一直处在强烈、激动的情感状态中认识事物,这根线就会变得十分结实,永远不断。因此,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与发现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与相互锁定的活动过程。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虽然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教师可能先选取一个起点切入教学过程,但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课堂教学“新起点”。即便在课堂教学设计之初事先预设了课堂教学展开中的可能性状态,但由于学生发展状态的非线性、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决定了对课堂教学起点预设的有限性与生成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与统一关系。这样,教学展开过程中一个个新起点的生成既是前一起点的结果,也是生成下一个教学起点的基础。
如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性中的生成;不是僵硬不变的,而是动态中调整的。只有从此意义上把握,课堂教学才能既不是无轨的电车,随意预设,也不只是在轨道中前行,僵硬而没有创造性,它应是规范与自由、预设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的动态演进。而这一切都与将学生主动性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性起点分不开。因此,不管如何看待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学生的主动发展才是真正的、也是最终的起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4-2-23 19:12:4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