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概况
课题组织(2013年9月调… 01-11
课题组织(13年3月调整… 03-03
课题网站架构 03-06
课 题 组 织 03-06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03-05
  最新文章
评价表(张志清) 12-16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案… 12-16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12-16
《狼和小羊》教学设计稿… 12-16
《莫高窟》教学设计(张… 12-16
《第3课 版面设计》教… 12-16
表情丰富的脸 (教学设… 12-16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过程性价值的策略研究>>文本成果>>案例(样本1)
案例(样本1)
发布时间:2015-12-0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张春方

 

品味语言风格,提升教学过程性价值
——《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案例
武进区东安实验学校 裴红霞
 教学现场:
(一)品语言,悟情感,得学法
师:课文重点描写了和祖父在园子里——种菜、铲地锄草、浇菜的情景。借助这三件事传达了她在院子里的真情实感。请选择一个场景,用心读一读,划下新鲜的词句和标点,用心品味,写一写她在园子的感觉。【呈示要求。】
    师:孩子们,交流得准备好了吗?记住哦,倾听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对他人发言的补充更是一种智慧,一种礼貌。按照课文的顺序,先交流“种菜”的场景。可以参考老师的发言步骤和句式,使发言更流畅。
1:萧红在园子里很自由,很快乐。她可以“东一脚,西一脚”地随意踢,祖父比较宠爱她。
2:萧红在园子里无拘无束,她不是在种菜,而是在“瞎闹”,就是玩。
3:我觉得萧红是幸福无忧的,你看她“踢飞”菜种,祖父也不管,那是多么自在的童年啊!
师:孩子,你们的发言很有条理。是的,通过这些随性的动作,我们捕捉到了作者的感觉:自由、快乐、无忧。而这些随意的自由的动作,是用“哪里”“有时”“不单”“反而”这样普通的文字串联起来的。【哪里……有时……反而……跟着变色】让我们跟随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生:感情朗读。
师:刚才我们关注了萧红的动作细节,“哪里”“有时”等连接词品味到了萧红在园子里“种菜”的感觉。你们还能用这样的交流方法分享“拔草”“浇水”这两个情景吗?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汇总后选派代表发言。
(二)辨语言,探规律,促习得
师:透过萧红的动作、语言和简简单单的连接词,我们看到了萧红在园子活泼的身影,感受到了萧红的愉快。老师五次读《呼兰河传》,十多次读本文,想给大家分享一段文字:当祖父栽花,种下小花秧时,我就跟在后边,把那种下的花秧一株株扶正。哪里会扶得正,东一摆西一摇地瞎晃。有时不单花秧没有被扶正,反而被我弄得东倒西歪。
    你觉得这段文字是萧红写的吗?和你的同桌一起说说你的判断理由,再举手发言。
1:我觉得不是,因为萧红已经写了三件事了,再这样无限多的写下去,没有意义,“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顾茅庐”不都离不开“三”吗?
师:有道理,他是从材料选择的角度说的。那你对文字的感觉呢?
2:我感觉有点像萧红写的,读起来感觉差不多。
3:我也觉得这话是萧红写的,都是用简单的动作和连接词来写园子里的快乐。
4:我觉得是的,因为这段话和我们刚才读的三段文字比较相似,都是看起来比较简单、朴实,读起来却能感受到自由和幸福。
师:是啊,萧红的文字简单朴素、清新率真,去读一读她的《呼兰河传》,你一定会被其中的故事感染,被萧红的语言吸引。
轻轻读着、说着园中的事,我们似乎也来到了园中,被萧红自由快乐的心感染了,让我们想象我和祖父一起捉虫、摘豆、施肥等情景,像萧红那样写一写吧。
1祖父摘豆,我也摘豆。因为我太矮,够不着顶上的豆角,祖父就搬来小凳子,让我踩上凳子去摘。其实哪里是摘,也不过是靠在豆架上,乱扯一阵就是了。也不管哪个豆角可摘,哪个豆角太嫩,往往把未熟的豆角摘掉,把饱满的豆角留下。
2:祖父施肥,我也抢过来施肥。不过我并不把肥料往菜上撒,而是拿着簸箕,拼尽了力气,抓起肥料,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雪啦!下雨啦!
……
师:读名家作品,就要慢慢去咀嚼、品味名家的语言,感受其与众不同的风格。孩子们,先学到这里吧,等你读了《呼兰河传》,你一定有更多的收获想要交流。
【教学反思】
阅读教学要紧紧围绕语文本体性知识展开,关注语用,实现从“教课文”到“学语文”的华丽转身。王崧舟老师说,阅读教学应该指向文本的秘妙。成尚荣先生指出,要让学生把阅读的触角降临在文本的大地上,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温度,掂量语言的轻重,辨别语言的色彩,玩味语言的意味。崔峦老师倡导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理想的阅读教学,应该让孩子探密语言运用规律,学习文本各具特色的语言表达、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让他们真正触摸到语言文字的温度与深度。在教师合理的教学过程真正提升语文素养。
1.合理开掘本体性教学内容
五年级的孩子读《我和祖父的园子》,其中的快乐无忧是轻轻松松就能读出来的,但是萧红作为文坛上的一颗闪亮之星,读她的作品仅仅读出一份简单的快乐无忧是不够的。在这里,笔者把名家语言风格锁定在文本的教学价值里,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园中事,悟出园中情,品出萧红体,迁移萧红语。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例子”,必须借此发挥它的工具价值。语文的最大魅力在于语言文字,本来就是朴朴素素,实实在在,应该让她保持原貌,回到原来的位置上,把教学目标铆钉在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把教学的基本手段放在诵读和感悟上。基于言语实践的语文教学,才是最本色的,也是最有效的。
2.扎实推进主体性学习过程
为了达成上述目标,分两大环节推动教学过程,一是读读文字,品味情感,掌握学法;二是拓展阅读,辨别语味,迁移创作。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独立探究,圈圈画画,想想写写,鼓励发表个性化的意见;组织小小组协商,在浅层合作的基础,在引导下交流,在思辨中让语言的感觉越来越敏锐;组织静心书写,自我推敲,迁移运用语言规律创生出新的文字,在分享中进一步细化语言感觉,提升语言素养。
作为作为知识与技能呈现的过程,这样的教学细节下才引发学生的学得与习得。学习语文首先是语言的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就要首先会识字,会朗读、会习文与会与他人进行正常的言语交际等,逐步清晰触摸到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作为情感与态度舒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同时又是彼此间情感与态度自由舒展的过程,是一次精神之旅的过程。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