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聚焦语用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要指向语言文字。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只注重理解课文内容,而忽视学习语言的现象仍很普遍。在全国小语会第八届年会上,崔峦老师曾说过这样的话: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学写,了解文章写法。这种失衡的做法,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而且会把语文掏空。语文教学如何突出语用目标,落实言语教学呢?
一、教给方法,理解语言
片段一: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理解词语的要求?
生:理解词语,练习造句。方法提示:词义相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
师:在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上要求同学们重点解释这三个词: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窃窃私语。
生小组学习。
师:可能有的同学和有的小组遇到了困难,不要紧,我们共同来解决。谁愿意代表你的的小组来带大家理解第一个词语。
生1:景色奇异:景色:景物。奇异:奇特。景色奇异指海底的景色奇特。
生2:同上。
师:这个小组真棒,掌声送给这个小组。下面一个,谁来?
生1:物产丰富:物产:指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丰富:盛、多。物产丰富指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非常多。
生2:物产丰富,物产:指海底的煤铁石油和天然气。丰富:盛、多。物产丰富指海底的动物植物和矿物非常多。
师:请两位同学再说一遍,让大家听听谁是对的。
生重复。
师:你们认为谁说的对?说说为什么。
生:张一航,张一航说的更准确。
师:他准确在哪?物产丰富,他理解为哪些东西丰富?
生:因为物产是动物植物和矿物。矿产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师:那海底不只有矿物,物产还包括动物和植物。那么请这位同学再重新说一遍正确的。
师,好的,经过合作,我们理解了这两个词。同学们,理解了这两个词,相信同学们可以把这句话读得非常好。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案例分析:理解语言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只有正确的理解,才能灵活的运用,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前提。于老师在指导学生理解“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等词语意思时,首先给学生方法提示:词义相加,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然后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理解词语的意思。从教学实际效果看,学生不仅把握了词语的内涵,而且掌握了几种理解词语的有效方法。知识是有限的,方法是无限的,方法是智慧的结晶。学生只有在学习中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运用方法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链接生活,积累语言
案例二:
师:好的,窃窃私语谁来?
生:窃窃私语,窃是偷偷的,私是私下,语,说话。窃窃私语指海底动物常常在窃窃私语。
师:再来一遍。
生:动物在私下里小声地说话。
师:那么,能不能联系生活来造个句子。
生:看,树上那两只小鸟挨在一起,窃窃私语,亲密极了,不知道在说什么。
师:她把窃窃私语用在的谁的身上?
生:动物。
师:用在动物身上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生:拟人。
师:能不能把窃窃私语放在人的身上。
生:我躲在门后面听他们在窃窃私语。
师:这两种方式都可以。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都可以。
生:上课时,大部分同学都在听老师上课,而小红和小明却在下面窃窃私语,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生:小兔子在草丛中窃窃私语。
生:一阵风吹过,森林里的树木就在窃窃私语。
师:同学们,理解了窃窃私语,我相信你就能把这句话读得非常好了,谁来试试。
生:读。
案例分析:理解的语言只有积累下来,才能内化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才能投入周转和使用,变成学生自己的东西。积累的语言越丰富,使用语言才能越自如。积累语言不能生硬灌输、机械背诵,而是要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消化吸收。于老师指导学生理解“窃窃私语”时,在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练习造句,这样打通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通道,“窃窃私语”的意义世界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造出来的句子也丰富多彩。这样的教学既是一种语用练习,也是有效的语言积累训练。学生在运用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深化理解,丰富积累,让语言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连同鲜活的事物表象和社会生活一起,积淀在学生记忆的深处,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三、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师:机遇有限,其他同学想不想做小导游,我们还有一次机会。现在海底旅行社说了,还有一些动物没人介绍,用上今天的说明方法,来介绍这些动物,你就可以做金牌小导游,想不想争取?
师播放录像:毯章鱼来了,想想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它。
师:金枪鱼游过来了。
师:水母飘过来了。
师:五彩鳗鱼来了。
师:让我们欣赏座头鲸的风采。
师:海豚表演开始了。
师:看看今天争做金牌小导游的条件,谁来给大家读一读。
生: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录像中海底动物,可选用提供的词语,写一句话或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
师:拿出当堂检测的纸,今天的当堂检测有两种题型,第一个是写一两句话,写一两种动物。如果你想挑战一下自己,选B,写一段话,用总分的结构。可以使用老师提供的词。现在开始,看谁写得又快又好,争做今天的金牌小导游。
生写。
师:好的,已经写完一种或两种动物的同学,先来汇报,没写完的同学继续写。谁先来?
生:毯章鱼像一条鲜艳的丝带随风飘动。金枪鱼成百上千,一会变成了龙卷风,一会又变成了巨大的圆球。
师:好的,接下来谁来介绍,不介绍毯章鱼和金枪鱼了,介绍其他的动物。
生:一直会发光的水母就像一把把游动的透明伞。
生:海豚喜欢竞赛,每次都腾空而起,又突然落下,像跳舞的小姑娘。
生:海底生活着像绸带一样的五彩鳗鱼,它在游动时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师:有没有写一段话的?苗琪悦。
生: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毯章鱼身体鲜艳,动起来像丝带在水中飘动。五彩鳗鱼长约两米,像一条长长的彩色绸带。海豚喜欢竞赛,他们突然腾空而起又悠然落下。金枪鱼喜欢成百上千在一起活动,他们组成了龙卷风,又从龙卷风变成了巨大的圆球,水母在黑暗处会发光,像一把透明的伞。座头鲸倒悬在水中沉睡,它有几十吨重,每当座头鲸冲出水面,都会在水面出现滔天巨浪。
案例分析:语文教学强调为迁移而教,为运用而学,为创造而导,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门技能,形成语文素养。于老师在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掌握说明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以导游的身份,用所学的说明方法,介绍录像中海底动物,可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合适的词语,写一句话或用总分结构写一段话。学生有法可循、有物可写,再加上情境的创设,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卓有成效。这样读写结合、以读学写,强化语言的迁移和运用训练,活化语言文字的运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特级教师刘仁增老师在《让语文回家》中指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于老师的教学聚焦语用目标,充分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着眼于言语的学习,搭建起言语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体悟、消化、吸收、加工,最终生成言语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