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研究小结 (李玲)
--
发布时间:2017-10-3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李玲

 

假的故事和真的道理
——我对“寓言”的理解
 
       接触文本之前,我试图从“寓言”这种文体、从学段教学的要求、从本单元的构成,来寻找这一课,我们的教学应该抵达的方向。
       本单元五篇课文,《成语故事》《推敲》《嫦娥奔月》《读书莫放“拦路虎”》《伊索寓言》,除了一篇自读课文,很明显,都是“故事”(基于此,我对单元于自读课文的安排有些许的疑虑——我以为,这里的自读迁移最好还是和“故事”有关,或许,只是我的识见浅陋)。那么,“故事”类文本应该怎么教?
       课标中,对第三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有这样的说明:“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对“故事类”文本的教学,没有更多的阐释。如果说,有切近的地方,大概和“叙事性作品”有一些关联。
       就“寓言”本身来说,我试图去探讨其中的教学价值。我以为,“寓言”,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说理性文章,但它广为流传的生命力,就在于,把道理蕴含在故事之中,因而显得更加“下里巴人”——伊索寓言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的“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因而成为受众普遍的“智慧集”。
      从语文教学的价值来说,我们学习寓言,不仅是要学习“寓意”,更是要学习寓言是怎样表达寓意的,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同时,“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段目标的落实,也要求我们引领孩子们去揣摩寓言是怎样通过故事说明道理的。
       寓言是怎样说明道理的呢?我感觉:所有的寓言都有一个共同的样式,那就是有一个“假的故事”和一个“真的道理”。那么,我们的教学,是不是可以由此展开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