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研究小结(陈惠芬)
--
发布时间:2017-12-2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惠芬

语用根植于阅读教学

(一)课程标准对各年段阅读的要求

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第三学段: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二)在阅读中挖掘和学习语用价值点

我们的阅读历程有三个构件,即阅读主体:学生;阅读媒介:教师、教科书编者;阅读对象:文本。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认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发掘读写结合点,课课落实语用观。

1.语言。好的语言,往往会冲破其常规用法而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所以说,一篇文章中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都是不容忽视的。

如,《猴王出世》一文中说: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段话中,整句的灵活运用,平仄的交替互换,偶句的频繁使用,使语言丰富多彩,越读越起劲,越读越爱读。石猴在山涧生活的自在,超凡脱俗的感觉,让人感受颇深。语言文字运用价值点何在?这就是吴承恩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人无不称之为一绝!

2.写法。小学语文课文采用了多种写作方法,如叙述、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想象、联想、象征、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排比、反问、夸张等修辞手法。

如,《儿童诗两首》中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长啊,长──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飞──飞到遥远的地方。这种想象的表现手法,无不给孩子们拓展语言元素体验的空间。

又如,《穷人》最后一句话桑娜拉开了帐子……”行文至此,亦是戛然而止,让人浮想联翩……而这些语言文字运用元素,都是需要我们在言语训练中必须敏锐捕捉的和适时训练的。

3.结构。文章的结构主要指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谋篇布局,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段式关系。

飞蛾扑火一例中,作者说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想弄死它,它是逃不了的。虽是无用的挣扎,也要挣扎,可见生物都有强烈的生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小小的昆虫都如此,人当然更不用说了。

瓜苗生长一例,作者写道: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从生命的诞生这个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这粒香瓜子所处的环境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墙角的砖缝,没有阳光,没有泥土,而它的萌芽需要冲破坚硬的外表,但它还是萌芽长成了一截小瓜苗。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一曲生命的颂歌。

静听心跳一例,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这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作者的思考有三点,是逐步深入的。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第二点思考回答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又进一层,是将目标、信念付诸行动。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就是说,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就是以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各种困难。作者从小病魔缠身,所谓勇敢地活下去,具体地说,就是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所以,课文中心不在最后,而在三个事例当中。这些语言元素,更是我们敏锐把握和对学生有机训练的绝佳机会。

又如,《桥》这篇小小说,文章写老汉在指挥村民过桥时,把一个挤在前面的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后面去,结果小伙子被洪水冲走了。老汉与小伙子是什么关系?在这里并没有交代,只有读到文章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时,我们才心头一震,原来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读者无不为之动容。那么,作者明明知道老汉与小伙子是父子关系,为什么不在前面交代,而在后面才点出来呢?这就是作者在布局谋篇上的独具匠心,这样安排,文章就产生了更加感人的效果,让读者有一种意外的震撼。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