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研究小结
--
发布时间:2017-12-27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锡凤

 打造语用型课堂,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运用能力。读写结合就是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有效策略。读是学习运用的方法,写是提升运用的能力,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和发展。读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了实处。当然,我们在安排读写结合训练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生活。 
  一位老师执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在学习过程中,教者十分注意读写结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从读到写,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把语文学习落到实处。当学到“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时,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此时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宫刑,学生根本不了解,因此在练笔时,只好信口开河,胡编乱造。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读写结合训练远离了学生生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我们在安排随文练笔时,要贴近学生生活,打通练笔与生活的藩篱,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让学生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再看上例,教者要求学生用一段话写出司马迁受刑以后的感受。由于司马迁入狱受的是宫刑,许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是宫刑,更别说有什么了解了。试想:让学生写与他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学生能不信口开河、胡编乱造吗?这实际上是教者没有了解学情的表现,是典型的“目中无人”,为了运用而运用。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本课学习的重点——理解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抓住课文“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的描述,结合文中插图,联系学生实际,展开合理的想象,写出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情形。这样学生就有话可写,有情可抒,提高了读写结合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 
  语用型课堂作为落实课改精神、回归语文本质的课堂,实际上是传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语文的方式学语文,在学习语言中学运用。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和文本实际,找准语用的起点,夯实语用的基础,习得语用的方法,提升语用的能力,就一定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效,使语言文字运用真正成为语文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实现语文课堂的真正回归。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