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理念: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因此,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创设情境,分析事例;由扶到放,自主体验;以读代讲,读中促悟;学以致用,巩固课堂。在整个教学中,我认真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通过读、讲、练、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重视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熟悉文体,理清结构,走进文本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学与问》是一篇什么类型的文章?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什么?
2.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要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23课《学与问》。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回忆说理文的结构,了解文体的特点,理清结构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整体感知,熟悉事例。
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作者的观点和结论,了解列举的事例。
三、呈现观点,感受“问”的重要性。
1.作者在哪自然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指名读第一节。
2.读读观点,说说这句话作者强调的是什么?
3.问有何作用?用文中句子回答。
4.比作“金钥匙”、“铺路石”说明什么?
过渡:为了突出问的重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必须要用有说服力的例子来证明,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二段(2-3节)。
四、创设情境,分析事例,让学生“知问”、“会问”。
1.学生自学课文2-3自然段后,问:课文举了什么例子来说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
2.请学生简介哥白尼的成就。
3.从“经常”、 “缠” 你体会到什么?
4.如果你是哥白尼,你还会提哪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这里的省略表示什么?
5.从哥白尼的事例中你读懂了什么?
6.我们小学生应该怎么做呢?。请用文中句子回答,并把文中“你”改成“我”。(有了问题,可随时随地请教别人。我可以请教父母和老师,也可以请教同学和朋友。只要他确实能给我启发,给我帮助,不管他年长年幼,地位高低,都可以成为我的老师。)
7.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能者为师。
过渡:可见,学贵在 ?
8.出示并齐读名言:敏而好学,不耻好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事例深刻体会到“多问”的重要,同时结合重点句子的人称改写,让学生以“我”的身份去说,这既是人称改写的训练,又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落实。最后以孔子的名言总结,其目的是将“好问”在学生心中扎根。】
过渡:有了问题要向别人请教,当别人也不知道时该怎么办呢?默读第4自然段,看看沈括小时侯碰到什么疑问,他是怎么做的?
五、问思结合,在体验中收获方法。
1.沈括是什么人?指名简要介绍一下?
2.指名介绍沈括身上发生的事,思考:举沈括的例子要说明什么?
3.完成下面题目。(先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
(1)第4自然段的中心句是: 。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出自____代诗人_______的《 》。“尽”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始盛开”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林桃花始盛开的意思是: 。后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齐读《大林寺桃花》
5.沈括在诗中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同是桃花开花时间相差这么远呢? )
6.他是如何解决这个疑问的呢?自由读第四节,独立思考。
7..从这件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8.小结:一个善问的人,不会满足于别人给的模糊的解释,而是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大脑去思考,得出科学的答案。可见,学除了贵在问,还贵在 ?(思、勤、恒……)
9.出示名言,读一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你还知道哪些名人勤学好问的事例。
【设计意图:紧扣开头的中心句,结合具体事例,当堂练习,学练结合,让学生经历求知的过程,在体验中,收获方法,在实践中,养成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是我在学、我在探究。不仅让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到“会学”的智慧。】
六、理清关系,明确努力方向。
1.为了证明“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作者分别举了哪两个事例?只举一个事例行不行?为什么?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3.说说“相辅相成”和“两只强健有力的翅膀”的含义。
4.今后我们该怎么做呢?
七、谈收获,巩固课文内容。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最后老师要送给大家一首小诗 《问到底》,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