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材第十二册 第43页例6以及随后的“练一练”及“练习八”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3、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人们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了。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6 在学生读题。 提问:草坪的平面图是怎样画出来的?(圈出“按比例缩小”) 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 指出:图上距离就是把真实物体按比例缩小后画出的平面图上的距离。实际距离就是实际物体之间的距离。 谁来说一说题中长方形草坪的长和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分别是 多少? 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谈话:我们用列表的策略来整理条件和问题。先在表格中填上条件,谁来说一说? 提问:想一想,怎样写出5厘米和5米的比? 提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 ? 学生交流,明确: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单位,根据要求写出比之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写出比并化简。 交流:你写出的比是怎样的?(根据学生板书比及化简过程。) 提问:你能写出宽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并化简吗?(学生写后交流,师板书过程)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我们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启发:可以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呢? 板书: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 3、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实际意义,认识线段比例尺 提问:我们知道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0,那你能说说这个比例尺表示的是什么实际意思吗??(学生交流) 指出:像1:1000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数值比例尺。比例尺1:1000还可以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 像这样的比例尺通常叫做线段比例尺。 提问:从这个线段比例尺来看,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这与1:1000的含义相同吗? 三 巩固练习 1、 做“练一练”第一题 先让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说每幅图中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2、 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各自测量、计算,再交流思考过程。 3、做“练习八”第1题 让学生独立解答,巩固计算比例尺的基本思考方法。 4、做“练习八”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测量出图上距离,再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 5、做“练习八”第3题 先让学生各自解答,再指名说说解题时的思考过程。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 五、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 实际距离 图上距离 =比例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