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 曾是李唐王朝宗室的隐居之所 “前皇里”的牌坊惹人注目
这是 曾是布衣天子朱元璋藏身之地 蜡烛庙的传说至今不息
这里 曾是才子苏轼的开怀驻足之处 香泉亭下的足迹让人致敬
素有千年古镇之誉的湟里,坐落在滆湖之畔,也让无数才子佳人流连忘返。明代诗人陆范写下的《滆湖》,便描述了湟里旧时美景:“野水稽天路欲迷,楼船冲浪滆湖西。轻桡不及渔郎隐,深卧芦花落日低。”
作为武进西南重镇,湟里从来不缺文化底蕴。在湟里镇香泉村内,据说苏轼从泉井内打上一桶井水,品之又香又甜,便题下“香泉”二字,并出资修建了凉亭,乡邻闻讯,纷纷来此定居;明太祖朱元璋也与湟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传朱元璋有一次与张士诚打仗,只身一人逃到湟里,追兵紧追不舍,眼见一座小石桥,桥下水很浅,朱元璋让马独自向前狂奔,自己躲进桥洞逃过一劫,这便是偃龙桥的来历。
优秀的文化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树立起强大的文化自信,更培育了湟里和谐的文明乡风。而今,文化的气息融入到了湟里的每一个角落。元末明初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方志学家谢应芳便是湟里籍人,“满城风雨近重阳,篱菊花开酒未尝。四海兵戈无了日,十年书剑客他乡”、“故国春来晚,孤城草木寒”等名句至今脍炙人口;著名戏曲艺术家、理论家阿甲更让湟里人骄傲,其创作的京剧《红灯记》受到中共中央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人称“毗陵才女”的陆小曼与著名诗人徐志摩的婚恋名动一时。
改革开放40年来,湟里人秉承“湟里精神”乘风扬帆,勇立潮头,开拓创新,砥砺奋进,捧回了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全国卫生镇、全国生态示范镇、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乡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江苏省新型示范小城镇、江苏省文明镇等诸多荣誉。
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湟里早已拥有了诗词繁荣的舞台,孕育了一大批诗词爱好者。此前的诗词大会湟里分会场海选笔试中,117名选手参与。
10名佼佼者脱颖而出 一起来看看选手们的风采吧!
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职员。他认为,文学殿堂金碧辉煌,诗词是其中的瑰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伤感,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红豆生南国的相思,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友情……让我们传承经典,守护瑰宝,让美好永续!
湟里初中语文老师。平时留心对诗词的积累吟诵,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慢慢就成为了自己的一点小爱好。特别喜欢苏轼的洒脱、陶渊明的悠闲、辛弃疾的豪情,给了她精神的宁静和生活的情怀,也给了她美的享受。
区市场监督与管理局湟里分局科员。她对于诗词的向往由来已久,认为赏析诗词是与古代学者诗人亲近交流,提升自身审美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为女儿树立学习榜样。
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职员。成长路上,诗书相伴,晨起夜坐,乐读不倦,俯仰之间,常有刹那永恒之叹。红尘滚滚,前路漫漫,愿以区区之身,鞭长驾远,上下求索,略有所得,庶几无憾。
湟里高中教师。小时候,一字一句抄录诗词,虽不甚了了却莫名欢喜;长大后,在朗读、背诵中享受诗词之美;现在,案牍劳形,闲暇时读诗,便是对心灵莫大的犒赏。
武宜村大学生村官。他在工作之余喜欢读诗词,向往古往今来的诗人作品中的场景和情境。他说,诗词有利于自我修养和自我提升,培养情商,培养坦然的心态。
东安实验学校学生。牙牙学语时,便以三字经、千字文打底,而后通读唐诗三百首。她,愿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也愿随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东方润安集团有限公司职员。她觉得诗词凝练高雅,意象万千,韵律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寥寥数句一美境,只言片语述平生,诗词已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湟里镇卫生计生科办事员。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她希望,在这次诗词大赛中,大家能赛出成绩、赛出友谊,找寻到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
湟里中心小学教师。喜欢诗词没有理由,就是单纯地喜欢。她喜欢唐诗凝练的语言、豪放的志向,喜欢宋词丰富的意象、充沛的感情,诗词给生活的柴米油盐平添了几分诗酒花的意韵。
目前,选手们已准备就绪 9月30日晚7点 湟里中心小学广场 一起期待他们的精彩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