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本研修>>教学资源
26《清平乐 村居》(钱春霞)
发布时间:2019-01-0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钱春霞

《清平乐 村居》

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目标预设】

1.知识目标: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

【教学难点】

理解“相媚好”,能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吟诗,进入情境。

教师出示一幅幅画,让学生看画吟出相关古诗。

二、新旧联系,揭示课题。

1、出示:《水调歌头》,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比较诗和词的不同。

小结: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这就是词牌名,“水调歌头”就是词牌名。

2、出示课题:清平乐村居,理解词牌名和题目。

谈话导入: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正音yuè)“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有的词只有词牌名,没有题目,就像《水调歌头》,所以,我们就把词的第一行作为题目。

3、再读题目:词牌名和题目之间留意停顿。

三、初读课文,感知词韵。

1、“温故而知新”,复习古诗《村居》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我们就来读一读这首词,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什么样的。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每个字读正确了,读响亮了。哪个字读音没有把握的,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3、指名读课文,听的同学心里跟着读,看他是不是把声音读响亮了。适时指导“剥”的读音:bāo,意思是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剥桔子”,在这去掉莲蓬的皮,叫什么?(剥莲蓬)把这个词读两遍,放在句子里再读。

“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和仄、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看屏幕,讲解词的“上阙”(上片)、“下阙”(下片)。

4、照屏幕读,留意上下阙的停顿、词的节奏及声音是否字正腔圆。

四、联系画面,品悟词意。

1(出示插图)这首词朴实易懂,联系插图,哪些词语、句子你自己能读懂?

2、看图交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茅檐低小”:说明生活的条件比较艰苦。

“青青草”:为什么要用两个“青”?这里的“青青草”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中的青草吗?多个字,我们的理解就更丰富了。(绿草如茵)

除了“青青草”还有小溪呢!这是怎样的小溪?(溪水潺潺)

这句向我们描述了乡村的自然景色。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能完整地看图描述一下吗?

(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地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

指导朗读:多美的景色,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美景读出来吗?

大儿锄豆溪东

陶渊明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大儿子锄的是豆吗?古诗词的语言跟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不一样,大儿子真正锄的应该是豆田里的草。他在哪里锄草?现在是夏天,都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想象一下,大儿子在溪东锄豆那是怎样的场景?这么热、这么累为,什么大儿子不叫他父母来锄呢?(懂事勤劳)

中儿正织鸡笼

“中儿”就是二儿子。他织了鸡笼干什么?他一边织一边可能还会怎么想?这样想着,他会有怎样的动作?

你会怎样夸这两个儿子?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虽然说大儿子和二儿子勤劳懂事,令人喜欢,不过作者说最喜欢的还是小儿子。小儿子在哪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你们看,眼下正是夏天,我们看到了一溪的荷花,不由想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子成熟了就可以剥下来吃了。小儿子正在剥莲蓬呢!

“无赖”在现在是什么意思?(举个例子说明)。作者怎么会最喜欢无赖啊?(这里的“无赖”是顽皮、可爱的意思)。从哪看出他“无赖”了?指导理解卧剥莲蓬:你们说这个小孩剥莲蓬时还会有那些姿势?(脚往上翘,上下打节奏,时而趴、时而躺、时而睡,甚至还会把身子翻过来、滚过去……一边剥莲蓬一边吃,别提有多惬意了。)

指导朗读:这么天真可爱的孩子,怎么能叫作者不喜欢呢?谁用朗读表达对小儿子的喜欢?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翁媪:分别是图上的哪位老人呢?(根据字形猜测,多形象,汉字多有趣。)

相媚好:相亲相爱、亲密无间,说明老俩口感情非常好。所以《诗经》里面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对老夫妻多么亲热啊!

醉:喝酒后有点醉意。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时正在江西省,这个地方在三国时期归吴国,所以称当地方言为吴音。这里就是指老两口在用吴地的方言说话,聊天呢!那么他们会聊些什么呢?

练习:

老公公望了望老婆婆,笑着说:“老伴呀 ,(                               )”

听了老公公的话,老婆婆也乐得笑开了花,说:“老头子呀,(                  )”。

提示:会相互称赞,会夸儿子,也许,什么都不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指导朗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读出老两口的恩爱、和美。

3、指导朗读:理解了诗的意思,再读一定读得更好。不过在读之前,我们要给这首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一定会更好,配怎样的音乐合适呢?

4、配乐吟诵。

五、生成画面,体验词境。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其实,这首词就是由一幅幅生动的画面组成的。首先,作者描述了一家五口的生活环境。不看书能想出来了吗?(生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然后描绘了一家老小五口的生活画面。分别是——(生逐句背诵)

师生讨论引出五幅画面:青草茅舍图

屋前闲聊图

溪东除豆图

编织鸡笼图

卧剥莲蓬图

这些画面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幅?拿起笔边想象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吧。

2、练笔

3、交流。

4、这些画面是怎样连起来的呢?词中有一样事物把这些画面都给串联了起来,是什么?(溪)

(配溪水声)“绿水村边绕”“家家门前有清泉”这潺潺流淌的小溪把这几幅画连了起来,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这就是《村居图》。请大家在这流淌的溪水声中再吟这首词,让这和谐美好的画面像那叮咚流淌的小溪一样缓缓流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流淌永远。

5、读完后,你们喜欢这村居生活吗?词中的老两口喜欢这生活吗?你们能从词中找一个字形容这老两口的心情吗?

(醉)是啊,虽然他们喝了点小酒,有点醉意,但是“酒不醉人人自醉”,真正让他们醉的可不是酒啊!是什么?(眼前的美景,亲密无间的夫妻关系,懂事勤劳的大儿、中儿,活泼可爱的小儿子。)

6、小结: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画中的两位老人并不富有,你看他们所住的茅屋又低又小,但屋前小溪潺潺,四周青草绿树,环境恬静优美。老夫妻俩闲来无事,边饮酒,边以吴地软语叙谈家常,他们和和气气,恩恩爱爱,再看他们的孩子,尽自己所能地进行劳动,那么勤劳懂事,最小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享受着童年美好的时光,这是多么和谐快乐的农家生活啊!这样的生活怎么能不叫老两口“醉”呢?

我们再次读这首词,你们肯定也会醉的。

六、了解作者,深悟诗情。

这一家五口可谓安居乐业,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场景在让老两口陶醉,让我们陶醉的同时也深深地让谁陶醉了?偶尔看到这幅和谐的画面,他会怎么做?

是啊!此时,诗人已是醉而忘返,真是“沉醉不知归路”啊!诗人为什么会如此陶醉其中的呢?我们来浏览了一段资料后就能体会诗人这种感情了。

出示:辛弃疾出生于被金人侵占的北方,亲眼目睹了汉人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定宁静的生活,一直为抗金而不懈努力,但却遭受奸臣打击,被贬到远离战火的江西农村,一住就是18年。这首词就在他被贬之后写的。

看到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想到北方的战火,诗人不由得会怎么想?

所以,诗人是在用这首词寄托对百姓安居乐业的向往之情啊?明白了诗人的感情,我相信,现在你们再读这首词,一定会有更加独特、深刻的感受。(再读词)(我听出了你的快乐、也听出了你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向往。)

七、丰富画面,吟唱背诵。

其实词就是歌词,假如配上好听的音乐,它就成了一首歌曲了。请大家欣赏这首欢快的歌,可以一起打节奏、一起唱。(欣赏歌曲)

  八、总结课堂,延伸课文。

  虽然辛弃疾被贬后长期归隐农村,但仍时时不忘收复中原的大业。辛弃疾的作品大多流露出的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诵读练习册上辛弃疾的《书江西造口壁》,相信大家会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的学习,将《清平乐村居》改写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可添加古诗背景、细节(如画面的其它情景、翁媪的对话等)并作进一步的创造性发挥,但必须准确地写出词本身的故事和词中的景物。字数不限,但要努力写清楚、写漂亮。

板书设计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溪东锄豆

 

青草茅舍                     

 

屋前闲聊

编织鸡笼

 

 

卧剥莲蓬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