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本研修>>教学资源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李春香
发布时间:2019-01-15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春香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湟里中心小学  李春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数千年来这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贫穷。但历史上横扫六国的秦朝、威服四方的汉朝、万国来朝的大唐都发源于这块贫瘠的土地。这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陕北的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初识安塞腰鼓

1、请看视频。(书写课题)

2、这是什么样的表演?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

(粗犷、雄浑、热情、壮阔、豪放、火烈、有力)

师:陕北作家刘成章笔下的散文《安塞腰鼓》,又是怎样的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下面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读生字词语。

2、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初步感知课文

1、下面我们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大家小声跟读。边读边想象表演的画面,注意语速快慢、语气强弱、情感变化。

2、朗读是一门艺术。听了课文的朗读,是不是印象更深了,感觉更强了?是不是觉得捶鼓的人疯了,场面火爆了?

(你觉得,哪几处,朗读者语气语调处理得特别好?)

3、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一读。请拿出你的激情,拿出高原汉子的气魄,放开声音大声朗读。

(谁愿站起来大声朗读?)

4、师:当你亲耳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你的感觉如何?你能用“这是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发言,再于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再记录下学生提到的关键词

(五)赏析结构之美

1、我们听了录音,读了课文,请问,擂鼓前后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擂前静静地积蓄着力量,擂后寂静得像来到另一个星期。)

表演前--静

表  演--动

表演后--静

开篇平缓,结尾平静,中间都是快节奏。行文有波澜有趣味。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先后顺序)

  开篇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这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有动有静,以什么为主?(以动为主,以静衬动。这是反衬的写作手法。)

  感受到了文章的条理美吗?

2、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大家知道是哪句话吗?(“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反复了几次,请划出来。(13、17、22、24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男生)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女生)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全班)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极度的赞美之情。)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可以渲染气氛,造成循环往复的效果,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而且是文章的主线,还可以起到提示层次的作用,描写角度的转换也就非常自然了。)

课文中表演过程,描写角度转换几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师:文章的条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

文章按时间顺序,一层深入一层,一气呵成,文脉清晰。这就是散文的结构之美。

(六)赏析语言之美

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从它的句式、用词、修辞手法。

1、我们以第7段为例:(大屏幕显示课文第7段。)

这段共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排比、比喻)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师点评)

可不可以再加一点情感在里面?

(1)第一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并列的三个词语,可不可以交换一下顺序?(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

“发狠了”指一开始就非常用力;“忘情了”是指感情非常投入;“没命了”是指拼命在敲打、舞蹈。三个词语意思一层层加深。

(指导学生朗读:排比句,读时要连贯,由慢到快,语气不断加强。)

(2)再看第二句,“后生”说成了“石头”,是什么修辞手法?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强调了什么?(力量、粗犷)

(3)下面一句。比喻的一般顺序是什么?(“本体”像“喻体”。)我们读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倒装呢?

(小组内读一读,讨论一下,全班交流:更加强调喻体)

这就是句式带给我们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全班齐读一遍,读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的感情。重音放在喻体和本体上。

哪个比喻非常新奇?怎么把人比作“乱蛙”?“乱蛙”乱的是什么?脚步。不乱的是节奏。

(4)第四句该怎么读?又有排比。排比句读时要连贯、一气呵成,语速可越来越快,大家试一试。

2、句式上,有短句,非常有力。有长句,长短交错,很有节奏感韵律美。

(师读4-6段,学生集体朗读第7段。)

  多用排比句,你的语言会更有气势;长短句交错,你的语言就会更加灵动!

我们按这些方法,全部文章都可以这样去品味语言。

3、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排比、对比:第8段(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排比:第12段(生单独一人读)

反复、排比:第16段

排比、长短交错:第18段(生:前两句。师:后两句)

   高潮部分,反复、排比:第25-27段

   结尾:第30段

(七)探究情感之美

  1、现在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安塞腰鼓,写下来:

(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豪放、震撼)

我们对文章读透了,感受又深入了。

2、“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难道写的仅仅是鼓吗?

(还是写黄土高原,写人,写生命。)

用“好一个......!”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昂扬向上的力量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4、作者是哪里人?就是陕北人。陕北人写陕北事。

  文中用了陕北方言,如“茂腾腾”“后生”,联系到了具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长着酸枣树的山崖、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红豆角角老南瓜,联系想到当地的民歌信天游,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

师:对家乡热爱,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人的赞美,为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4、师:“课前老师的提问:黄土高原这贫瘠的土地上,却走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奥秘是什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难和困苦锻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品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黄土人就有这种精神特质!)

5、这篇文章写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人他们有何想法和追求?(请朗读:第12段)

  火烈的安塞腰鼓中,还融入什么思想和情绪?(答案在第27段。)

6、最后读:第30段。

  鸡啼,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八)课后思考:

  学生时代的我们,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力量,才不负我们的青春,将来不负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