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湟里中心小学 李春香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激情和气势。 2.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并了解排比、反复及短句的表达效果。 3.品味文章意蕴内涵,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过程与方法 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的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是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难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1.腰鼓的表演片段;2.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1.掌握生字词;2.搜集安塞腰鼓的有关知识及作者的情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黄土高原,干旱少雨,土地贫瘠,数千年来这里的人民生活十分贫穷。但历史上横扫六国的秦朝、威服四方的汉朝、万国来朝的大唐都发源于这块贫瘠的土地。这究竟有什么奥秘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陕北的安塞古镇,去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鼓声,来感受这黄土高原之魂--安塞腰鼓! (二)初识安塞腰鼓 1、请看视频。(书写课题) 2、这是什么样的表演?请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形容。 (粗犷、雄浑、热情、壮阔、豪放、火烈、有力) 师:陕北作家刘成章笔下的散文《安塞腰鼓》,又是怎样的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下面检查一下大家预习的情况。 1、读读生字词语。 2、说说词语的大概意思。 (四)初步感知课文 1、下面我们听听课文的朗读录音,大家小声跟读。边读边想象表演的画面,注意语速快慢、语气强弱、情感变化。 2、朗读是一门艺术。听了课文的朗读,是不是印象更深了,感觉更强了?是不是觉得捶鼓的人疯了,场面火爆了? (你觉得,哪几处,朗读者语气语调处理得特别好?) 3、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一读。请拿出你的激情,拿出高原汉子的气魄,放开声音大声朗读。 (谁愿站起来大声朗读?) 4、师:当你亲耳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你的感觉如何?你能用“这是____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进行评价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发言,再于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再记录下学生提到的关键词。) (五)赏析结构之美 1、我们听了录音,读了课文,请问,擂鼓前后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擂前静静地积蓄着力量,擂后寂静得像来到另一个星期。) 表演前--静 表 演--动 表演后--静 开篇平缓,结尾平静,中间都是快节奏。行文有波澜有趣味。 作者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先后顺序) 开篇和结尾都是静态描写,这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有动有静,以什么为主?(以动为主,以静衬动。这是反衬的写作手法。) 感受到了文章的条理美吗? 2、在表演过程中,有一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表达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大家知道是哪句话吗?(“好一个安塞腰鼓!”) 师:反复了几次,请划出来。(13、17、22、24段) “好一个安塞腰鼓!”(师) “好一个安塞腰鼓!”(男生)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女生)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全班)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表达了作者极度的赞美之情。) (这是反复的修辞手法。既可以渲染气氛,造成循环往复的效果,加强了散文的诗意美,而且是文章的主线,还可以起到提示层次的作用,描写角度的转换也就非常自然了。) 课文中表演过程,描写角度转换几次?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小组讨论,汇报结论:场面、鼓声、后生、舞姿) 师:文章的条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 文章按时间顺序,一层深入一层,一气呵成,文脉清晰。这就是散文的结构之美。 (六)赏析语言之美 师:那么,从哪些方面去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呢?从它的句式、用词、修辞手法。 1、我们以第7段为例:(大屏幕显示课文第7段。) 这段共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答:排比、比喻) 请一位同学读一遍。(师点评) 可不可以再加一点情感在里面? (1)第一句,“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并列的三个词语,可不可以交换一下顺序?(小组讨论一下,全班交流) “发狠了”指一开始就非常用力;“忘情了”是指感情非常投入;“没命了”是指拼命在敲打、舞蹈。三个词语意思一层层加深。 (指导学生朗读:排比句,读时要连贯,由慢到快,语气不断加强。) (2)再看第二句,“后生”说成了“石头”,是什么修辞手法?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强调了什么?(力量、粗犷) (3)下面一句。比喻的一般顺序是什么?(“本体”像“喻体”。)我们读一下。作者为什么要倒装呢? (小组内读一读,讨论一下,全班交流:更加强调喻体) 这就是句式带给我们的效果、表达的情感。 全班齐读一遍,读出安塞腰鼓的特点、作者的感情。重音放在喻体和本体上。 哪个比喻非常新奇?怎么把人比作“乱蛙”?“乱蛙”乱的是什么?脚步。不乱的是节奏。 (4)第四句该怎么读?又有排比。排比句读时要连贯、一气呵成,语速可越来越快,大家试一试。 2、句式上,有短句,非常有力。有长句,长短交错,很有节奏感韵律美。 (师读4-6段,学生集体朗读第7段。) 多用排比句,你的语言会更有气势;长短句交错,你的语言就会更加灵动! 我们按这些方法,全部文章都可以这样去品味语言。 3、用我们刚才的方法,读一读下面的句子。 排比、对比:第8段(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 排比:第12段(生单独一人读) 反复、排比:第16段 排比、长短交错:第18段(生:前两句。师:后两句) 高潮部分,反复、排比:第25-27段 结尾:第30段 (七)探究情感之美 1、现在再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安塞腰鼓,写下来: (惊心动魄、奇伟磅礴、豪放、震撼) 我们对文章读透了,感受又深入了。 2、“好一个安塞腰鼓!”安塞腰鼓,难道写的仅仅是鼓吗? (还是写黄土高原,写人,写生命。) 用“好一个......!”的句式,谈谈你的理解。 好一个蓬勃的生命力! 好一个生命的舞蹈! 好一个昂扬向上的力量! 好一个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好一个阳刚之美! 好一个粗犷厚重的黄土文化! 4、作者是哪里人?就是陕北人。陕北人写陕北事。 文中用了陕北方言,如“茂腾腾”“后生”,联系到了具有陕北地方特点的事物,如长着酸枣树的山崖、犁尖翻起的杂着草根的土浪、红豆角角老南瓜,联系想到当地的民歌信天游,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思考后在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在班内自由发言。) 师:对家乡热爱,黄土高原和黄土高原人的赞美,为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而自豪! 4、师:“课前老师的提问:黄土高原这贫瘠的土地上,却走出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奥秘是什么?”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灾难和困苦锻造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的民族品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黄土人就有这种精神特质!) 5、这篇文章写于改革开放之初的八十年代,黄土高原人他们有何想法和追求?(请朗读:第12段) 火烈的安塞腰鼓中,还融入什么思想和情绪?(答案在第27段。) 6、最后读:第30段。 鸡啼,是一天的开始,是希望的象征。 (八)课后思考: 学生时代的我们,身上应该具备怎样的精神和力量,才不负我们的青春,将来不负我们伟大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