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 复习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就是有着“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钱学森。(生齐读) 2. 通过读书,我们学习了一些生字新词,谁能根据课文内容,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出示】(魂牵梦绕)的祖国 ( )的待遇 ( )的生活 ( )的条件 ( )的贡献 指名说,并声音响亮地把这几个词组读一遍。 3.谁能用上这几个词组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给大家讲一讲?(指名说) 师评:这样的介绍,简单又清楚。 过渡:到底是什么原因让钱学森作出了如此果断的抉择,毅然地回国?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近钱学森,走近他的内心世界。 二、 聚焦“一刻没有忘记”,感悟报国之志 1. 俗话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请大家默读课文,画出文中钱学森的语言,细细地朗读品味,把你的感受写在书上。(生读书,圈画,作批注) 2. 课文重点写了钱学森的语言,你画出来几处?谁把第一处读给大家听一听? 【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从钱学森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钱学森报效祖国的忠心。美国虽然给了他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条件,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同时牢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现在吃苦、受累,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2)精忠报国,赤胆忠心。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是中国人,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道出了钱学森的心声。【板书:一刻也没有忘记中国人】 2.其实,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赴美留学前就立下了这样的志向(提读)——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他每天早出晚归,学习十分刻苦。他时刻提醒自己(提读)—— 后来,他得到了美国著名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的赏识与重用,成为他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他的老师非常希望钱学森能永远留在美国。然而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不止一次地向老师表明(提读)—— 毕业后,他在导弹研究方面的杰出才能,很快得到美国国防部的关注。他成为美国国防部导弹研究的核心组研究专家,享受美国政府分给他的别墅、汽车,享受着世界一流的实验室。面对着优厚的待遇、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条件,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时刻告诫自己(提读)—— 3.岁月如流,一晃十多年过去了。远在中国的父母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有一次钱学森的母亲生了重病,她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出示】窗外细雨飞,老妇命垂危。夫君煎药苦,盼子子不归。 (1)透过诗句,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 预设: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母亲。 泪流满面,思儿心切的母亲。 (2)儿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但这又是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因为他理解儿子,理解儿子什么呢? 4、看来知子莫若母。钱学森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在大洋彼岸的母亲,我们来看钱学森写给父母的一封家书: 【出示】儿唯一深感遗憾的是已经有十个春节不能陪伴在二老于身旁,不能尽孝于膝下。只好将思念和祝福之心诉诸信函,寄往二老身旁。二老见信如见儿面,权当儿在父母身边,与二老共进年夜饭,共度团圆年…… 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作为志向高远的钱学森一刻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父母,他更没有忘记(提读)—— 三、 聚焦“一刻也没有动摇”,感受反哺之情 1.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在隆隆的礼炮声中诞生了。听到这个消息,此时的钱学森会是怎样呢?用一两个词语来描述一下。 预设:心潮澎湃,激动万分。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喜上眉梢,希望快点回到祖国…… 同学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归心似箭,还让我想到两句诗:白日放歌须纵酒——(生接)青春作伴好还乡 3. 这年的中秋节,他和十几位中国留学生欢聚一堂,畅谈祖国的美好前景。此刻,钱学森埋藏心底很久的愿望向同学们袒露了出来,那就是—— 【出示】早日回到祖国去,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1)然而,他的想法没有得到大家的支持,下面我们来听一听他们之间的一段对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出示】“祖国刚解放,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现在回去搞科学研究,只怕有困难。” “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预设:我们的祖国在刚解放时很贫穷。(一穷二白—) 钱学森日夜盼望着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来得太不容易了。 (2)从哪些词体会到? “终于”(一等就是十年)“应当回去”(同学们的劝阻并没有动摇钱学森回国的决心)【板书:没有动摇 回国心】他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去建设自己的祖国。 (3)同学们的劝阻是善意的,钱学森的回答是诚恳的。现在我来扮演钱学森的同学,大家扮演信心坚定的钱学森,来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师生合作朗读) (4)钱学森只是在表达自己回国的决心吗?(号召同学们像他一样回去报效祖国)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在这段话前面加上“亲爱的同学们”,表达出钱学森的这种期盼和心声。(生齐读) 4.听了你动情的号召,我想一定会有很大同学会改变自己最初的想法。愿意回到祖国,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一位海军将领说: 【出示】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回国。 (1) 一个师有多少人?钱学森是个什么样的人? (2) 所以美国将领怎么说?(齐读)“绝不能”是什么意思?钱学森卓越的才能。 从这里你体会到什么?可能会怎么留住钱学森? 预设:这位美国将领的自私狭隘。美国非常害怕中国强大起来。(齐读,读出他的敬畏与害怕) 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的卑鄙手段:监视、软禁,控制钱学森的自由,不允许他外出、打电话、通信等。面对着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迫害,钱学森动摇了吗?(没有)他在心底不住地对自己说,说什么呢?请按照下列句式,写下来。 【出示】“钱学森哪, 。” (生思考,练写) 预设:钱学森哪,你是中国人。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作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你一定要坚持住。 钱学森哪,我们 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你要挺住,祖国的导弹事业还需要你去研制。 钱学森哪,祖国的人民正盼望着你早 日归来。 钱学森哪,他们只能囚禁住你的身体,但永远也不能囚禁你那颗报国之心。 5.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出示图】 谁来读第一小节,读出钱学森的心情。(指名读)如果按时间顺序写,第一小节要放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要把这段放在开头呢?这种写法叫“倒叙”,把后面的内容提到前面来写,起突出强调的作用,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踏上故土的钱学森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诗歌《归侨》】齐读——赶车,赶船,一 回到故乡,就满眼春天。无语 ,无言,一 扑进娘怀 ,就泪湿衣衫。留影,留连 ,一 跨上故乡,就恢复了童年…… 钱学森回到祖国,马上开始了科学研究,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小节。 钱学森回国后,得到了毛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一个月之后,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导弹技术研究院,钱学森任院长。他带领一批科技人员奋力拼搏,5年后,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导弹,接着成功发射了氢弹。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东方红卫星…… 四、 回顾总结,寄情钱学森 1.【出示】他是个爱国的人—— 待遇再好,却不忘自己的祖国。 他是个爱国的人—— 祖国再穷,也动摇不了他回国的决心 他是个爱国的人—— 困难再多,也难挡归国的脚步 他是个爱国的人—— 全部的智慧和才华,成就了“中国导弹之父”的美誉。 2. 这节课我们通过品读人物语言,感受到了钱学森那拳拳爱国心,浓浓骨肉情。我想,《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最能表达他的心声: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因为——(学生齐读)我是中国人。像钱学森这样学成回国,报效祖国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你们利用课余时间搜集一两个这样的故事。下一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