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图书馆>>阅读指导课
三(2)《乌丢丢的奇遇》阅读指导教案(第二课时)
发布时间:2019-02-22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萍

第二课时

一、读作者

师:有句话说得好,(课件出示名言)“再怎么忙也要看书,再怎么穷也要买书,再怎么没交情也要送书。”因为读书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生就事业的云梯,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桥梁。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文学的世界,去漫步于书林。

1.金波简介:金波,1935年7月生于北京。首都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教育部全国语文教材审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其实,我们老早已经认识他了。因为他曾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经典的、人文性的作品,如一年级的课文《阳光》《雨点儿》;四年级的《雨中的树林》等。金波爷爷被人们称为“美的向导,爱的使者”。他最喜欢的事就是给小朋友讲故事了。今天,我们来听听,他讲的是什么故事呢?

2.金波爷爷讲故事,导入:

1)讲“神秘的小脚印”片段。(这神秘的小脚印可让吟老先生犯了傻。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猜猜,这会是什么脚印呢?)

2)(正在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突然从诗篓子里跳出一个小丑娃。)出示“跳出来的丑娃”片段。(仔细读读这片段,读着读着,你心中有了什么疑问呢?)

(小结:恩,看起来个个都是会读书的孩子,不仅能去读文字,还学会了去思考。读书就要这样。那你想解决心中的疑问吗?快来读读这本书吧!)课件出示封面

二、读封面

1.出示封面,说说你能从封面里读到哪些信息?

介绍乌丢丢的身世:(乌丢丢原是布袋老人亲手制作的小木偶,是布袋老人给了他最初的生命。布袋老人带着乌丢丢四处演出,换来了多少孩子的笑声和掌声。但是有一天,他不小心把乌丢丢弄丢了。一个拄着拐杖、叫珍儿的小姑娘捡到了草丛里的小脚丫乌丢丢,珍儿把丑娃的头脑和身躯按在小脚丫身上,这样就给了乌丢丢第二次生命。珍儿把他当作自己家的一员,照顾他,爱他。但乌丢丢有却不思回报,在珍儿生日那天不辞而别,离开了珍儿,到了吟老诗人的家。吟老给了他第三次生命,让他有了智慧,让他明白,人不仅要接受爱,而且要学会回报爱。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吟老诗人踏上了寻找布袋老人和珍儿旅途。一路上,就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奇遇。)

2.根据平时的经验,猜猜乌丢丢会有什么奇遇?(读书可以先读封面,并且根据封面发挥想象,这样读起书来才会一惊一乍,亦喜亦悲。)

三、读目录

1.读目录,看看我们究竟猜对了几分。

2.你觉得这是怎么样的一本书?(小结,板书:扑朔迷离)

3.过渡:乌丢丢和吟老先生相偕相伴去寻找布袋老人和珍儿。一路上,他看到了很多,也感受到了很多。曾经,他遇到过一只蝴蝶,也就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四、读片段

(一)读第八章《逆风的蝶》

1.(同学们,文字总是有声音,有温度,有感情的。所以我们读书还要把心溶入到文字中,静静地想一想,读完文章后,你想说些什么。)

2.反馈交流读书体会。

3.风中的蝴蝶带给我们坚强与自信,诺言与约定,关爱与感动,幸福与凄美。这些情感在我们心中交织、交织,最终化成了一个字“爱”,所以说,这又是一本爱的诠释的书,它把爱深深地扎根于我们心中。(板书:爱的诠释)

听,金波爷爷就是这么说的。(出示金波的话)

过渡:想着彼此的想,爱着彼此的爱,信守一个诺言,拥有一份牵挂,这就是幸福。絮絮的微风中,蝴蝶写下了这一首诗。

(二)读十四行诗

1.读诗,提升爱的含义。

2.介绍诗的特点:这部童话每一章前都有十四行诗,叫“十四行诗花环”。全文共有是由十四首十四行诗,他们首尾相连,即每一首诗的第一行恰恰是前一首诗的末尾,而且尾声的那首诗又是前十四首诗的第一行组成。这样,他们就像美丽的花环在装饰着乌丢丢的风景,我们把这种诗和童话的结合,叫做“诗体童话”。(板书:诗体童话)

3.过渡:读着读着,那个弃恩人于不顾的乌丢丢明白了,只要有爱,蝴蝶就无处不在。我们在享受被爱的同时,也要把爱奉献。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请看,

(三)读结尾

1.读十四章《回归生命》,后说感受。

2.猜结局

五、布置任务,结束。

1.读书的要求:

第一、要虚心地、专一地、诚实地去读;

第二、读书要有思考,要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2.结束:同学们,听故事是一种享受,读故事更是一种乐趣,让童话在我们的心中飞翔,让诗歌在我们的眼中闪烁,快来走进乌丢丢的精神世界吧,因为那里像梦一样美丽,像阳光一样纯洁。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