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图书馆>>阅读指导课
五(5)班阅读指导课教案
发布时间:2019-05-0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钱春霞

课题

《论语》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朗读、理解、积累

2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题目解读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信。《<论语>十则》都是人生格言,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二、走近作者
  《论语》的作者谁呢?应该不是孔子本人。在先秦,学者与学生讨论问题,并且亲自参与将这些言论集结成书,这部书常常就以这位学者命名,比如《孟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假如孔子亲自参与了《论语》的集结,那么这部书就应该叫做《孔子》。郭沂先生认为司马迁所说的《中庸》就是《子思子》一书原来的名字,为子思所著,我对此还是有些疑虑的。

 

三、相关资料

   (1)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 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2)《论语》简介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它是孔子的弟子和他弟子的弟子记录孔子等人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此书在中国的地位就相当于西方社会中《圣经》一书

 

 

 

对《论语》一题自由发表看法

 

 

 

 

 

 

 

查阅资料了解孔子

 

 

 

 

 

 

 

做好随堂笔记

 

 

 

 

 

 

对于《论语》的三种体裁,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认识

 

 

 

课题

《论语》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朗读、理解、积累

2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合作探究

《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请思考:

 

1、课文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2、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3、请你总结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等。

 

二、精读精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善者而改之。”

 

1、以上这几句语录选自《    》,这本书是记录_______________ 的书。这本书是 ______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与《     》、《     》、《    》合称“四书”。

 

2、从这句语录看,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_______________“学习”与“思考”二者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几句语录看,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这种观点是否与第5条语录的观点相矛盾?                                                                          

4、从这几条语录看,孔子认为,一个人可以所有人那里学到东西,因为如果别人比自己优秀,那么 _______________;如果别人有缺点,那么_______

 

5、以上4条语录中,现在仍有生命力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结合你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合作探究在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中解答三个问题:

《论语》在求知态度上强调什么?在学习方法上强调什么?在修身做人上又强调什么?

 

 

 

 

认真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合作交流、讨论

 

 

 

 

 

 

 

课题

《论语》

课时

 3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其人和《论语》一书,熟练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翻译课文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理解每则的思想内容。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等,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朗读、理解、积累

2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拓展提升】

1.《论语》的伟大

《论语》——中国人的《圣经》这一本被中国人读了几千年的教科书,包含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与治国之道,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一把钥匙。《论语》是一部内容很平实、很富于人情味儿的充满了人生智慧的书,一部可以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读的书。只要善于读,我们不仅可以从中得到一种美的愉悦,而且可以得到很多的人生智慧的启迪和人格的感染。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语录体(格言体)、对话体、  叙事体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2. 《论语》名句集锦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读后心得体会交流

 

 

 

 

 

 

谈谈自己对于《论语》的看法

 

 

 

 

 

 

 

 

 

 

查漏补缺做好摘抄工作

 

 

 

 

 

 

 

 

 

课题

《呼兰河传》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 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书就是《呼兰河传》。  

二、出示图片(萧红),简介作者。 

 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著名女作家。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一位传奇性人物,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中,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世俗,历经反叛、觉醒与抗争,一次次与命运搏击,一生未向命运低头。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三、文章内容  

《呼兰河传》是著名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小说共分7章,前有序后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讲述了作者小时候的童年故事。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 造就了她 “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四、对《呼兰河传》的评价 

 1、夏志清认为“《呼兰河传》的长处在于它的高度的真实感。”并给予《呼兰河传》很高的评价,称她为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2、我看完《呼兰河传》最大的感受:对,大爱以至于不过瘾,难受的不过瘾!童真,讽刺,冷漠,悲悯……

五、我们要用课余的时间去读这么一本好书。

 

 

 

 

看课件阅读作家简介,并对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摘抄记录

 

 

 

 

 

 

 

 

阅读内容简介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有个初步的了解:

1、知道作品的创作背景

2、了解小说的创作特色、风格

 

 

 

 

 

 

 

 

 

自由阅读作品

 

 

课题

《呼兰河传》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 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导入  

《呼兰河传》是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我们已经初步读完,那么对文中的内容能理解吗。下面我们来考考大家。 

二、小试身手  

1.《呼兰河传》是著名女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A.冰心B.萧红C.鲁迅D.老舍           

2.团圆媳妇的惨死的原因是() 

       A.病死B.老弱C.意外死亡D.婆婆折磨而死

     3.作者的父祖是一个(    )的老人。 

A.严厉B.和霭可亲C.说话不算数D.不诚实

4.萧红在《呼兰河传》中多次提到“我的院子()的。”

       A.非常热闹的B.异常美丽的 C.很荒凉的D.幽静整洁的    

     5.七月十五孟兰会,呼兰河上放河灯了,河灯有白菜灯,西瓜灯,还有()。 

 A、 电灯B、  华灯C、   彩灯D、 莲花灯 

三、说说体会 

  你在读《呼兰河传》是是用什么方法读的,小组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四、说写作背景 

     创作此小说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五、总结读书的方法 

     1、 首先,读书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读。 

2、读课外书一般都采用“默读”的方式。默读有三个好处: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时随手拿一支笔,把好词句勾划下来,还可以准备一个知识积累本,以便记下有用的段落和妙词佳句。

 

 

 

 

问题竞答

 

 

 

 

 

 

 

 

 

 

谈阅读体会:

1、小组讨论、交流,

2、大组汇报。

 

 

 

说写作背景

 

 

 

 

记录读书方法:

一是边读边想,有利于把握文章整体内容;二是速度较快,一般默读要比朗读快一倍;三是默读不易疲劳。

 

 

课题

《呼兰河传》

课时

 3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呼兰河传》的内容提要,培养学生爱 读书的良好习惯。  

2、初步了解作家萧红的故事。 

3、初步品悟文章的情节。

重点难点

1、品味作品对童年生活状态的描写,体会作者赞美人性和自然的思想感情。  

2、鉴赏本文的语言艺术,学习用鲜活的语言描摹事物。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节选《我和祖父的园子》

二、精读节选

1.自读节选,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场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感兴趣地语句,并交流感兴趣的原因。

3.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三、再读节选,体会作者心情

1.默读节选,想一想:“我”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划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组内交流:读读划出的句子,交流自己的看法。 

3.班级交流。

 

四、领悟表达特点

1.自由读节选,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活动一:品味节选内容

1.自读节选,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场景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2.在小组内朗读自己感兴趣地语句,并交流感兴趣的原因。

3.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活动二:体会作者心情

1默读节选,想一想:“在园子里的心情是怎样的?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用笔出相关句子,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体会。

2组内交流:读读划出的句子,交流自己的看法。 

3.班级交流。

 

活动三:领悟表达特点

1.自由读节选,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她的童年生活写得那样有趣,真实,吸引读者?

2.组内交流。

3.班级交流。

 

课题

《西游记》

课时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播放《西游记》的主题曲,让学生们在优美的旋律中歌唱。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承恩的《西游记》。

二、走进《西游记》

1、学生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2、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

3、教师补充介绍《西游记》的演变

三、知识大盘点

1、首先,老师想考考大家,看谁的《西游记》知识最富。

1)《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是——

A、玄奘B、玄明C、唐三藏

2)猪八戒原本是天上的——

A、弼马温B、天蓬元帅C、卷帘将

3)《西游记》一书共有——

A、八十回B、九十回C、一百回

4)孙悟空一个筋斗能飞——

A、十万八千里B、十万三千里C、十万里
5)沙和尚的法号是——

A、沙悟净B、沙悟能C、猪刚鬃

6)我国古代四大名著指——

A、《西游记》《三国志》《水浒传》《红楼梦》 B、《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 C、《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

四、品评主要人物形象

师:我们读书不是盲目地翻书,是要讲方法的。像《西游记》这一类的书,我们可以从了解、分析典型情节入手,从而感受人物的形象。

五、课堂小结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几百年来,孙悟空、猪八戒等鲜明的人物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希望同学们通读整本原著,与经典名著零距离接触。

 

 

活动一:

1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西游记》的文学地位。

2、介绍小说的主要内容

 

 

 

 

 

 

活动二:

知识竞答

 

 

 

 

 

 

 

 

 

活动三:

品评任务形象(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

 

 

 

 

 

课题

《西游记》

课时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名著可以使我们增加文学积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阅读分析能力提高写作水平,促进语文成绩提高。可以采用以下方法阅读名著。

(一)读 

1.初读,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这本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它讲的是什么,书中有哪些人物? 

2.再读,欣赏精彩篇章。在这本书中哪些篇章扣动了你的心弦。 

3.三读,从书中的角色走出来,看看他要反映怎样深的内涵,感悟作者的创作意图。

4.四读,假如是我,我会怎样去写,用什么方法去表达你的所感所思。

中国有句古话说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告诉我们书读的遍数多了,意思也就自然理解。因而我们要: 读通—— 读懂——读活

(二)看   

看名著影视片段 ,比较影视作品和原著有何区别?  

学生答后,老师归纳: 影片直观形象,有声音,有图象,很受学生朋友喜爱;但是它不能代替原著,人物形象容易定格在人的大脑中。  原著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原汁原味,可以提供读者一个想象的平台,其诗词歌赋及有些内容影视作品无法表现。     

(三)评 :品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体会。 

二、探讨人物形象

1、能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述情节、演片段。 

2、联系书本结合实际思考问题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在《西游记》的世界里大致的走了一圈,要想读懂一部文学名著,还是需要我们在课后花时间好好阅读与思考的。

 

 

活动一:反复阅读(在多次阅读中感悟人物形象)

 

 

 

 

 

 

 

 

 

 

 

活动二:观看影片(比较影视作品和原著有何区别)

 

 

 

 

 

活动三:品评人物形象,交流学习体会

用自己的话讲故事、述情节、演片段

 

 

 

 

课题

《西游记》

课时

  3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游记》的主要故事内容,培养读书兴趣。  

2、结合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主要人物形象,感悟作品的写作特点。 

3、认识《西游记》的作品现实意义,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结合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理解人物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人物形象,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从中有所启发,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读本、多媒体课件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内容、方式

一、探讨人物形象 

  1、请学生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任选一个)  ①大闹天宫 ②智调芭蕉扇 ③智擒红孩儿 ④赌胜车迟国⑤三打白骨精 ⑥美猴王 ⑦真假美猴王  

2、组织学生结合小说分析孙悟空的形象:  

3、师生归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理想化的英雄形象孙悟空。在“大闹天宫”中,孙悟空身上表现出一种追求自由、勇于反抗、敢作敢为的战斗精神;在“西天取经”中,孙悟空身上双表现出一种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积极进取、永不妥协的理想主义精神。 

二、展开语文活动  

1、人物评价题:从下面人物中任选一个,写一则近200字的人物简介。(孙悟空、猪八戒、白骨精、红孩儿)

 2、组织学生辩论(任选一题):  

1)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火,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2)唐僧能历尽千辛万苦去西天取经。他意志坚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从来没有动摇取经的决心;他心地善良,有仁爱之心,即使误放妖魔,也不愿伤及无辜;他不求名,不贪财,是一个可亲可敬的人。 

3、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归纳明确。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着重分析被称为“勇敢化身”孙悟空这人物形象,他神通广大,智勇双全,他蔑视皇权,敢于造反;他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这是值得大学学习的。但我们在阅读中应该撇开西天取经故事中的佛教色彩,把它抽象地看做一项魔、除恶务尽、便表现了他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是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

 

上台讲有关孙悟空的小故事

 

 

 

 

 

 

 

写人物简介

 

 

学生辩论

 

 

 

 

 

学生归纳总结:

① 正方:猪八戒能吃苦耐劳,对师傅忠心耿耿。在与妖魔的斗争中,他总是挥舞钉耙,勇猛战斗,是孙悟空的得力助手。他知错能改,乐于助人,是一个忠勇、善良、淳朴、憨厚的人。  

② 反方:唐僧的仁爱之心是虚伪的,在惩罚为他一路除妖除魔的孙悟空时,毫不手软;他一意孤行,在西天取经的路上,人妖不辨,经常被魔鬼怪所迷惑,是一个毫无原则、是非不分固执己见的人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