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周亚芬 教学目标: 1、借助插图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鱼、老黄牛、燕子尾巴的功能及壁虎尾巴的特点。 2、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并渗透礼貌教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你还记得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吗?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2、他向哪些小动物去借尾巴了?完成填空:小壁虎向( )、( )和( )借尾巴。 二、学习课文,感悟理解。 (一) 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课件展示:小壁虎向小鱼借尾巴片段) 1、师:小壁虎爬到了什么地方? 生:小壁虎爬到小河边。 师:书上说小壁虎是怎样来到小河边的。请你用书上的原话来答。 生:“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请同学们看投影,比较这两句话,哪句具体?(出示:小壁虎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了小河边。) 师:“爬呀爬”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小壁虎爬得很累。 生:说明小壁虎爬了好长时间,爬到尾巴都出血了,很痛。 师:说得好。下面我们也仿照这种句式来练习说话。 生:小燕子飞呀飞,飞到南方去。 生:运动员跑呀跑,跑到终点。 生:我们爬呀爬,爬到山顶。 师:说得真好。请小朋友齐读第一句,注意把小壁虎爬得累很艰难的语气读出来。(生齐读) 2、师:小壁虎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小鱼摇着尾巴在水里游来游去。 师:(板书:“摇”):“摇”是怎样做的呢?请×××同学摇摇头。(生摇头) 师:谁能用手势模仿鱼摇尾巴?(生模仿) 3、师:小壁虎说什么?小鱼怎么回答的? 生:小壁虎说“小鱼姐姐,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小鱼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师板书:拨水) 师:如果小壁虎这么说:(课件展示:“你把尾巴借给我。” 小鱼说:“不行,我要用尾巴拨水。)把书上的“对话”跟以上“对话”比较一下,找出不同处,画上圈。 师: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生:小壁虎称小鱼为“姐姐”,用“您”而不是用“你”,后面还多了一个“行吗” 师:你们比较的真仔细。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小壁虎是非常有礼貌的。而小鱼也不是不讲理的,她是实在没办法,很为难。 师:从它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 师:下面老师引,小朋友接,来朗读第三自然段。 …… 师 :读得真好,下面同学们互相练习,将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的对话练一练好吗? 生:(同桌同学互相读、互相评) 4、总结学法: 师:刚才,同学们是通过这几道思考题的引导来学习第三自然段的。(课件出示学法指导)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先学习壁虎爬到哪,看见什么;再学习小壁虎怎么说,小鱼怎么答;最后想想:为什么小鱼不把尾巴借给壁虎。接下来,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学习第四、五自然段。先看第四自然段,请××大组读。(师出示课件) (二)、半扶半放,学习第四自然段。 1、师:小壁虎爬到什么地方? 生:它爬到了大树下。 师:它看见谁在干什么? 生:它看见老牛甩着尾巴在吃草。 师(板书“甩”):小朋友,平时你们洗完手后,把手上的水甩掉,是怎么做的?(生上台演示) 师:小壁虎和老牛分别说了什么? 生:小壁虎说:“牛伯伯,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老牛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师:什么叫“蝇子”。 生:就是苍蝇。 师:不对,这种蝇子是一种特殊的牛蝇子,它专门吸牛的血。瞧,这讨厌的家伙又来了,(课件演示)老牛把尾巴一甩,蝇子就— 生(齐):被赶走了。 师:你们说:“老牛的尾巴有什么作用?(生说,师板书:赶蝇子) 师:同学们,你们能象刚才读第三段那样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吗?(生读) (三)、自学第五自然段。 1、师: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与前面两段一样,小朋友,你们自学这一段,好吗?(生自学) 2、师:谁来接刚才的顺序说说你从这一段中学会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在学习小壁虎借尾巴的过程中,知道了小鱼的尾巴是用来—— 生:拨水。 师:老牛的尾巴是用来—— 生:赶蝇子 师:燕子的尾巴是用来—— 生:掌握方向。 师: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动物的尾巴都有用) (四)仿照课文,练习说话。 1、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放课件,屏幕中显示了猴子、袋鼠、老虎三种动物,让学生说说他们尾巴的作用。 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小壁虎爬呀爬,爬到( ),看见( ),小壁虎说:“( ),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 )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 )呢!” 2、 指名说。评议 (五)学习6、7自然段 1、自读、讨论: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心里很难过,它爬呀爬,爬回家里找妈妈。结果怎样呢?为什么? 2、指导朗读: 小壁虎这时的心情可高兴了,它说的话该怎么读?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全班评议;电脑课件录音朗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演练,加深理解 1、分角色朗读全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分配角色,学生进行创造性表演。 (熟悉角色,练习读,加上动作、神态;小组排练。) 3、指名小组同学上台表演,全班评议、改进。 (评议依据:①表演的连贯性;②各角色设计的动作、说话的语速、语气、表情是否符合课文的要求。) 四、布置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找你的好朋友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童话故事。通过小壁虎向小鱼、黄牛、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黄牛、燕子尾巴的用处。课堂上我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地学习,教师变知识的“传授者”为学习的“组织者”,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充分地让学生去读文、思考、交流、表达、表演为目的,进行了精心地备课,准备课件。课后通过和同行们的交流,自己有了很大收获,对这节可得反思如下: 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课文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指名朗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表达是培养学生思维、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二至四自然段,这三段内容形式相似,我用“小壁虎爬到了哪儿?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它为什么没有借到尾巴?”这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然后给学生介绍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的资料,让学生了解动物的尾巴形形色色,各有各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仿照二到四自然段的写法,练习说话。这样学生就会乐意表达,而且有内容可说,积累了语言表达方式。 三、课堂中的不足 课的前半部分学生表现还好,可到后面学习课文内容时,学生不在状态,究其原因,我的设计没有关注学生的已有认知,没有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虽然本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备课,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只想着老师如何去教,没有考虑学生。 以上是我在教学后的几点想法。我要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习。 教学评价: 这节课中,周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手段新颖。教学中,周老师用亲切的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的生动情境,达到形象完美、情境交融、活泼有趣的境界,在语文课上切实促进学生的发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赵文娟:全员参加、以学生为本,实现有效交往。 课堂上,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学习语言,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周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她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全程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教学中,周老师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出声读、合作读、默读、分角色、齐读等,求学生真正投入读书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 袁琴:这节课充满教学机智,及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反馈。 课堂上周老师充满了鼓励的语言,及时纠正学生的发言中不规范的语言,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的精彩用语,进行恰当的点评,既鼓励了学生又给予学生信心,显示了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显示了教师的教学机智。 王彩霞:总结全文,扩散思维,教学效果要求实而不求全。 我们知道了鱼的尾巴能拨水,黄牛的尾巴能赶蝇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护自己。教师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有什么用?让学生说说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如果仅仅只让学生说说这些动物尾巴的作用还是没有体现语文课的特点,周老师让学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结构句式说一段话。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上,看见猴子在树上摇来晃去,小壁虎说:“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猴子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荡秋千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 总之,周老师的课堂,反映了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课堂上有较长时间的且有实际意义的学生活动;教师富于生动而富于情趣的教学语言,这样的课堂常常有震撼人心的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