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7日上午第一节课,一年级语文课题组第三次课题研讨活动在一(2)班举行。本次活动,先由袁琴老师上了一节《小猴子下山》的课题研讨课,然后全体一年级语文老师进行了研讨。这是一堂激情燃烧的又充满语文味的好课,这种好课来源于老师对教材和学情的准确把握,来源于老师扎实的教学功底,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这节课教学流程清晰、简洁,教学方法灵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效。现将成功之处归纳如下: 第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尽可能地为聋生的语言发展提供机会。 本节课教学教师主要采取了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第一部分学习中自悟学法,自学其它部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 第二,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课堂中通过观看动画、说说演演和讲故事等形式诱发兴趣,点拨思维、激发参与,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使学生兴致浓厚地投入到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中来。 如:课始通过一个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学习课文的兴趣。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在表演中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在熟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别找几组学生对四幅图画进行表演,同学互评。这样的设计,不仅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而且也能在乐趣中学到知识,悟出道理。同时,这个环节也是一次生生互动的交际情景,学生通过小组之间的语言实践练习,上台表演和评议表演,既突出了训练的参与面,又使学生个体的感受在与其他同学的合作中得到补充与矫正,并在合作中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评价,提高了口语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第三,本节课教学,教师紧扣教学目标,较好地设计和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语文能力的操作性练习。 教学中教师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质疑,课堂提问具有启发性和思维价值。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视觉优势,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教学,通过读读、议议、说说、练练,有效地提高语言实践能力。 让学生看课件复述课文并表演,再续编课文,编一个《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故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