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体会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3、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凭借对课文内容的品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 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难点: 从陶行知先生的言行举止中体会其独特的教育方式,感悟教育家陶先生对下一辈的关怀和谆谆教导。 一、回顾文本,复习导入 过渡:这节课我们将再一次走进那天的午后,一起去——放飞蜻蜓。(读课题) 1、出示词语 慈爱 抚摸 商量 七嘴八舌 抢着说 掌握方向 保持平衡 结构复杂 指名读 。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每行词语会让你想起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孩子 陶行知 蜻蜓 请你根据板书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捉蜻蜓,就和他们一起谈论了蜻蜓,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最后孩子们放飞了蜻蜓。 (板书:捉 谈 放) 二、紧抓对话,了解蜻蜓 过渡:孩子们为什么要把好不容易捉到的蜻蜓放飞呢?他们又谈论了什么呢?请你把书轻轻打开,默读课文2到10自然段,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在课文中找一找,做上标记。(在课件中出示)生默读,师巡视。 蜻蜓的吃食 好不容易捉到蜻蜓,孩子们为什么又迫不及待地把它放飞呢?(指名说) 交流: 1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 你从哪一小节知道。 见过孑孓吗?老师这里有一张放大的孑孓图片,它是蚊子的幼虫,蜻蜓的宝宝就专门消灭水中的孑孓害虫。 2补充资料, 知道吗?一只蜻蜓一小时能吃 20只苍蝇或 840只蚊子,蜻蜓的 本领大不大?谁来夸夸它。 (指名读,带着佩服的心情来读) 小结:从2-6的对话中你们知道了蜻蜓的吃食(板书:吃食),而且吃的都是害虫。它们可真是“除害专家”!你们说蜻蜓是不是我们的好朋友?(板书:人类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齐读)放飞蜻蜓。 3蜻蜓是我们的好朋友,这可是大家讨论的结果, 下面我们也走进那热烈的讨论中,来读一读2-6小节的对话。注意:要读好对话,不仅要注意人物的语言,更要注意人物的表情、动作。 (1)分角色:一位学生读旁白,一位学生读陶行知的话,老师读孩子的话,其他学生当评委。(老师参与朗读的目的是想为下面理解“七嘴八舌”作铺垫。) (2)小评委分别点评,相机理解“七嘴八舌”。 (3)这段对话可真有意思,特别是孩子们的回答七嘴八舌的。通过小评委的点评,还有刚才的理解,老师相信我们都能把这段对话读好。再次分角色读,另请一位学生读陶行知的话,随机请几位学生读孩子的话,其他学生读旁白。(就好像陶行知在和我们对话一样) 这段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所以?? (齐读 课题) 蜻蜓的尾巴 除了蜻蜓的吃食,陶行知还和孩子们说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 7—— 10节, 看看你对蜻蜓又有哪些了解?用笔画一画。 可能回答:我从第7小节知道了“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1、 你关注到了描写蜻蜓的一个细节。一闪一闪的会让你想起什么?(星星、钻石、小露珠……) 2、 “一闪一闪”让我们想到了许多美丽的东西,写出了蜻蜓很可爱。我们在写小动物时也可以用上类似的词语,如小兔子走路一蹦一跳的,青蛙的肚子一鼓一鼓的,这样句子就会很生动。谁来读一读这句话呢?(点评:你把书中的蜻蜓读活了。你把那只蜻蜓带到了大家眼前。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只蜻蜓。) 可能回答:我从第10小节知道了“蜻蜓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能够保持平衡,调整方向。” 1、 你不仅知道了蜻蜓尾巴的样子,还知道了它的作用。(板书:尾巴) 2、 出示相关句子,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看到这样的尾巴吗? 3、 指名读;请学生点评;你愿意来读一读吗? 过渡:关于蜻蜓的尾巴,你还读到了什么? 可能回答:我知道蜻蜓的尾巴可以点水。 1、 “蜻蜓点水”这个词语就是由此而来。它是用尾巴在戏水吗?那是在干什么?(蜻蜓点水实际上是在水里或水草上产卵。产卵时,它的尾巴不停地插到水里,看上去就像点水。) 点评:你说得既准确又清楚。或者 你的回答打消了我的疑问。或者 原来蜻蜓点水还蕴含着知识呢。看来,我们真要做有心人啊。 2、 蜻蜓的尾巴作用如此大,陶行知却说:出示“据说,在它……”你认为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生补充相关资料) 3、 原来是这么回事啊!难怪陶先生用了个“据说”。这个词能不能去掉?请你说说理由。 (一词之差,意思就不同了。看来,准确用词很重要。) 蜻蜓的眼睛 可能回答:我从第10小节知道了“眼睛很大,结构复杂,……” 1、 (板书:眼睛)蜻蜓的眼睛十分特别。 2、 老师边讲解边出示课件:它的眼睛很大,占据了头部的一半,(点击出示:大眼睛图片)结构很复杂,是由(引读)——成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的,可以看清四面八方的虫子…… (点击出示:无数小眼睛图片) 3、 多么独特的一双眼睛啊!看着图片,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蜻蜓的眼睛是复眼。它有专门的名称。在疾飞中,能正确清楚地看到9米以外处于活动状态的昆虫的各个部分,还能看见在千米以外飞行的同类。比高倍的望远镜还厉害啊!) 4、 就是这样的眼睛使蜻蜓成为了昆虫世界的捕虫能手。请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 (多么神奇的眼睛啊!) 我们研究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瞧,阳光下 。 (师引读) 蜻蜓多 (生回答) , 让我们读出美丽、神奇、活泼 又可爱的蜻蜓。 (齐读) 三、学生入境 体会形象 过渡:陶先生和孩子们一起谈论了蜻蜓,让他们知道了看似平常的蜻蜓是如此神奇。 1、现在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也来聆听陶一下先生的那番话。(出示改编对话) 2、学生朗读。 3、你们听得都很入神。你为什么那么愿意而且那么认真地听呢?(因为陶先生很慈爱。因为陶先生讲得很生动。……) 4、小结:是啊,陶先生没有讲大道理,更没有严厉地批评,而是用朴实的话语和丰富的知识打动了孩子们。 四、看图,言语实践 1、瞧,(出示孩子捉蜻蜓的图片),有几个孩子在捉蜻蜓呢。你能像陶先生那样来劝劝他们吗?同座位或者小小组里先练练,要做到: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还要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动作和神态。 2、请学生练说,老师巡视指导。 3、学生交流。老师就是那位捉蜻蜓的孩子,你会怎么劝我?对其他学生提要求:用心听,听话语是否通顺、语气是否感人;用心看,看说话时的动作、神态。 4、学生点评,再请一位;老师点评。 五、扣问“放飞” ,感悟人品 、小结:昆虫的世界真奇妙!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蜻蜓的知识,捉蜻蜓的孩子受益匪浅,现在也更喜爱蜻蜓了。书上的孩子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感情升华,放飞蜻蜓 1、(引说):孩子们纷纷说:“放了它,放了它,让它回家去。” 3、现在你就是其中的一个孩子,请你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迫不及待地想放了它。你恨不得马上放了它。) 4、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心情,齐读这句话。 5、引说:翠贞……蜻蜓展开翅膀向空中飞去。翠贞在放飞的时候,心里会默默地说些什么?(蜻蜓你去吧,大自然才是你施展本领的地方。蜻蜓,你要多捉害虫啊!……) 6、你们说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同学们,翠贞放飞的仅仅是蜻蜓吗?(放飞的是生命、是对蜻蜓的爱。) 7、说得真好!美丽的蜻蜓在灿烂的阳光下,带着孩子们美好的祝愿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让我们再—次—放飞蜻蜓(齐读课题) 六、总结全文 1、通过板书小结课文,揭示主题。 这群孩子在陶行知先生循循善诱的开导下,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说明孩子们已经懂得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大自然中有很多像蜻蜓这样的朋友,它们都为我们人类作出了贡献。就让我们从放飞蜻蜓这样一件小事开始保护我们的大自然。 七、布置作业 1、查查资料,还有哪些像蜻蜓这样的人类朋友?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向更多的人宣传保护它们。(可以小小组合作写倡议书、办手抄报、写标语。) 再抓放飞,感悟“神奇” (1) 陶行知还和孩子们说了些什么呢?默读课文 7—— 10节, 看看你对蜻 蜓又有哪些了解?用笔画一画。 (2)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眼睛部分:①指导看图,蜻蜓的眼睛很大,占头部的一大半了,一只眼睛由成 千上万的小眼睛构成,结构很复杂。这么奇特的眼睛本领可大了, 可以看清??(引读) ②谁能把这么奇特的眼睛读出来。 (指名读) ③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对蜻蜓的眼睛你还有什么了解?(汇报) (齐读) 尾巴部分:①指名说说对蜻蜓尾巴的了解。 (师:你注意到了它的尾巴,不光 说出蜻蜓尾巴的样子,还介绍了尾巴的作用。你能用朗读让大家看 到这样的尾巴?) (指名读、齐读) ②据说—— (引读) 陶行知说蜻蜓在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 种说法对吗?陶行知也不清楚,他也是听别人说的,所以在说这句 话时,在前面加了一个“据说” ,其实,蜻蜓不是在吃尾巴,而是咬 3尾巴,是由于繁殖后代的需要。 ③关于蜻蜓的尾巴你还知道什么? (蜻蜓点水) 看图,瞧,这只蜻 蜓正在点水,你知道它为什么点水吗?你怎么知道的啊? (指名) 师:雌蜻蜓在产卵时,就会把尾巴插入水中,产下一些卵就立即飞 走,连续产卵的动作就像在点水,你看蜻蜓点水这一简单的现象, 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 真是处处留心皆学问。 (你真是一位小小的昆 虫学家,你很会学习。 ) (3)我们研究了蜻蜓的眼睛和尾巴,瞧,阳光下 。 (师引读) 蜻蜓多 (生回答) , 让我们读出美丽、神奇、活泼 又可爱的蜻蜓。 (齐读) (4)介绍蜻蜓 这么可爱的蜻蜓,你们喜欢它吗?想和它交朋友吗?那就把这位好朋友介 绍给大家吧!请你结合文中的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为大家介绍介绍? (指名 生) 这么神奇的小蜻蜓啊,看来,大家真的把蜻蜓当作我们的好朋友了,现在 好朋友被我们捉在手中,我们怎么办? (齐读课题) 五、扣问“放飞” ,感悟人品 (1)课文中的孩子与你们想得一样,出示结尾:(生齐读) ①是谁让孩子们了解了蜻蜓? 又是谁让孩子们产放飞了蜻蜓? ②陶行知不愧是一位大教育家,快速看看全文,想想陶行知是个什么样的 人? 生汇报:师相机指导 (评价, 读出他的慈爱, 你还从哪里看出他和蔼可亲?) 你能用商量的口吻来说一说吗?大教育家还用商量的口吻来和孩子们说话,还 把蜻蜓还给翠贞,他多尊重孩子,爱护孩子啊。 (3) 看图, 孩子们, 和他在一起多快乐, 陶行知慢慢引导孩子们认识蜻蜓, 了解蜻蜓,最后又心甘情愿的放飞蜻蜓,他真是一位和蔼可亲,讲究方法的大教育家。 六、拓展“放飞” ,释放情怀 (1) 在陶行知的启发下孩子们放飞手中的蜻蜓 (出示图)重新获得自由的小蜻蜓在空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如果你 是这只蜻蜓,此刻,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生汇报) (2)生活中人类的朋友还有很多。 (图片出示) 田野里有他们的身影,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也是捉虫的能手。 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小瓢虫是牙虫的克星,蜜蜂,勤劳的蜜蜂总是在花 丛中忙碌,面对这些朋友,我们还能伤害他们吗? 作业设计:小练笔:从名字,样子,本领等方面为蜻蜓设计一张动物名片,赠与他 人,宣传蜻蜓的知识。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蜻蜓的图片。学生的情感在一见到蜻蜓的刹那间已流淌出来了,他们抑制不住这份心中的激动,在一边听着老师的介绍内容,一边情不自禁地朝前围拢过来。看清了蜻蜓的全身,同学们一个个都张开了大嘴,都感受着自己此刻对蜻蜓不一样的心境。亲眼看到蜻蜓的大复眼,几乎占了整个头部的一半,能保持平衡、调整方向的尾巴一节节的.,又细又长。他们看着都忍不住想亲手摸一摸蜻蜓那像花边一样的膜状的翅膀。用手扇动翅膀飞舞,看着这一只仿佛活了的大蜻蜓,同学们都不禁想起了以往五颜六色的小蜻蜓在空中飞舞的美丽情景。感受着蜻蜓的美丽身影,同学们学习课文热情高涨,读书感情把握较好,感受人物内心的体验更深刻……这一切都得感谢这只大蜻蜓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