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祖父的园子》教学评议 2018年3月27日上午,五年级组所有老师都认真参与了本次教研活动,老师们认真听课,积极研讨,不仅关注了上课过程中孩子的反映,更能关注上课老师对课上生成的资源有没有及时处理,肯定了老师上课过程中的优点,也指出了不足之处。 薛艳 : 李老师抓住了文章的灵魂“自由”一词构筑执教理念。让学生读中体会园子中的趣闻趣事,让学生感受祖父的包容与疼爱,从而找到令萧红自由的真正的原因;周老师破题的着眼点放在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先从园子中的动植物说起,通过朗读了解到园子带给诸如“黄瓜”“蜂子”“蝴蝶”“倭瓜”“玉米”等生物的自由,转折到,人在这个自由的环境中也同样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景与情交叉在一起,物与人融合在一起,因此,在这个专属于祖父和我的世界中,神马都是开心的、美丽的、充满童话情节的。 陈惠芬 : 周老师拎住“最感兴趣的段落是什么”这根主线,顺藤摸瓜,将自由与爱联结在一起,让学生在快乐的语言文字中品味萧红对住在呼兰河城中的祖父的怀念,周老师紧抓园子不放,通过反复朗读有关园子的语句,品味园子的生机勃勃。二着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个园子,一个叙事,一个写景,参照物迥然不同,而效果却惊人的一致,这就是殊途同归。 李玲:一般状态下的语文课堂程序是质疑——释疑——总结,但在周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周老师在学完全文后,话锋一转,将焦点落到了第一自然段,并提出了一个问题“呼兰河城那么大,为什么写住着的人就只是祖父呢?”。说老实话,一般情况下,我们学完全文了就不再进行更多的提问了,而这个问题却不能回避,是的,在萧红的世界里,祖父是唯一能给她自由与快乐的人,所以,萧红的经历越坎坷,对祖父的怀念会越深。这个问题不是多余的,而是必须的。 蒋锡凤: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没有许多零零碎碎或者冗冗长长的问题,有的只有贯穿全文的精干主轴,那就是“课文哪里体现了我很顽皮”或者“你对课文的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很简单,学生学起来很轻松,留下来更多的时间去读读文章,去悟悟文章,甚至去写写片段。删烦就简应该也必定成为语文改革的最终趋势,因为,我们太需要简单地教语文,学生太需要轻负担地学语文了。 求同、存异、探索、创新,这就是今天的课堂教学给予我的启示,课还没到精致的程度,在今后的家常课中,我们不妨尝试周老师的教法,课堂教学效率一定会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