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的“太阳”》教学设计 湟里中心小学 刘伟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理解课文中一些表示人物感情变化的词组,并把它读好。 3、能根据课文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说话。 4、学习爱迪生从小遇到问题就积极动脑动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5、能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查找资料来解决。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理解课文中一些表示人物情感变化的词组,并较好地运用在复述课文中。 教学过程: 一、读词导入: 1、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学生齐读课题) 2、师:老师这里有一些词组,请小朋友先读在心里,用你们的表情告诉我。(学生自读,开火车读词语,齐读词语)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课文讲的是爱迪生小时候的故事。现在请小朋友跟随老师一起到故事发生的那天晚上去看个究竟。 一天晚上,爱迪生的妈妈病了。?爸爸请来的医生说,妈妈得的是阑尾炎,需要做手术。 师:请小朋友翻开书,大声读第一自然段,比一比,你又知道了什么?(出示:两段话) 师:情况太危急了,谁来读? 学习第二自然段: 1、屋外风雪交加,屋内妈妈的病情十分严重,手术得尽快开始,可是……医生……妈妈……爸爸……爱迪生……(学生按老师的提示读) 你能连起来读吗?/请你也试一试。(学生指名读) 是啊,听着听着,我们的心好像也被揪起来了。(学生齐读) 时间就是生命呀,可是,滴答、滴答,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学生想象说话) 2、正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忽然爱迪生眼睛一亮:“医生,我有办法了。”爱迪生想出了什么办法?请小朋友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默读思考) 同桌交流一下,爱迪生是怎样做的?(学生同桌交流) 谁来说一说?(学生指名交流) 下面,我请一个小朋友来摆一摆,演一演,其他小朋友注意看,爱迪生的每一个动作,想一想,你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学生交流) 四、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让我们学着医生的样子来夸夸爱迪生。(学生指名读,齐读) 2、妈妈醒来了……爱迪生……(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读课文) 小爱迪生的心里还有着一个更美好的心愿呢!(学生交流) 后来,爱迪生真的发明了电灯。他不仅把光明送给妈妈,还送给所有需要光明的人,多了不起呀! 五、复述课文: 1、现在请你想象课文中所描述的一幅幅画面,再读这些词语,一定会读得更好。 2、读着读着,你有什么发现? 爱迪生用智慧救了妈妈,这个故事多感人哪!请你也来讲讲这个故事,要用你的故事去打动别人,可以加上些动作。黑板上的词语可以帮助你们讲好这个故事。(学生自由练说,同桌互说) 有谁自告奋勇?或是要推荐你的同桌吗?(学生指名讲) 六、总结拓展: 1、师:爱迪生从小会观察,会思考,把光明带给了全世界的人民。在他的一生中共有两千多项发明呢,人们称他为“发明大王”。学到这,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交流) 2、师:老师这里有一些文章,你们提出的问题的答案就藏在这里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拿去读一读。知识需要小朋友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寻找。(学生自行取资料) 《晚上的“太阳”》教学反思 《晚上的“太阳”》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在妈妈生病时,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光明,让医生顺利地做完了手术,救了母亲。告诉人们遇事要积极动脑动手。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情况的紧急和爱迪生的急中生智,我先让学生默读后思考:当时的情况怎么样?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油灯的光线很暗”、“犹豫”、“妈妈痛苦地呻吟着”、“爸爸无可奈何地搓着手”等来明白当时情况很紧急。然后联系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学生们通过讨论,明白了在当时的情况下真是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语句“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手心攥出了汗水”来想象、讨论:爱迪生当时会想些什么?心情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在想象说话中引出爱迪生想出的办法,从而感受爱迪生的急中生智。最后,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们都读得入情入境。 《晚上的“太阳”》教学评价 陶欢:晚上的“太阳”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处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刘老师在处理这篇教材时,就抓住爱迪生说的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引领全文的教学,使烦琐的内容一下子就变得简洁清晰,从这个切入点进去,我们可以看见整个课堂的教学流程很顺畅,重点难点的突破也很到位,让教者、学者、听者都能感受到两个字“轻松”。可见刘老师对教材吃得很透,钻研得很深。从刘老师的这堂课中,我深深感到,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在深入上下工夫,浅出上做文章,准确地把握教材,艺术地处理教材,善于运用教材中最有价值的地方,合理裁剪,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一种简约。 李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复习导入之后,刘老师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给了学生探究的空间,也激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还给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权力。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自由寻找答案,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刘晔妍:朗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起到教育人、感染人的作用。教学中,刘老师紧紧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验角色,朗读感悟。抓住文章故事性强的特点,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人物的特点。在感受当时情况危急的这个环节,刘老师着重引导学生体验爱迪生的心情,抓住他攥紧的拳头,焦急的神情来读 出他的焦急,孩子很快感同身受,读得绘声绘色。再比如,在感受爱迪生的智慧时,刘老师通过动画的演示,用爱迪生的办法,让原本昏暗的房间变得明亮起来。学生在观看动画演示的同时,也体验着爱迪生的智慧与快乐,于是,接下来的朗读更是水到渠成。 王萍:刘老师的课堂上很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训练,这节课上,刘老师的两个故意和两个对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故意是把课题上的双引号故意漏掉,让学生去发现,创设一个良好的说话机会,还有一个故意是把句中的几个关键词漏掉,让学生体会到这几个词语的重要性,既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又在不知不觉中给孩子创设了说话机会。两个对比,一个对比是手术前后人物表现的对比,刘老师出示插图,创设一个说话的情境:手术前医生怎么样,妈妈怎么样,爸爸怎么样,爱迪生怎么样?现在手术成功了,医生会怎么样,妈妈会怎么样,爸爸会怎么样,并出示一个简单的提示句式,在这个对比中,学生前后联系,情感被很好地激发了出来。还有一个对比是开头和结尾的一个照应对比,开始教学的时候问,这是一个怎样的晚上,全文结束了。老师又问:刚刚上课时,同学们说了这是一个风雪交加油灯很暗的晚上,是一个妈妈突然生病,急需手术的晚上,是学完了课文,再想想,这是一个怎么样的晚上?学生的情感再一次地被调动,也再一次的被故事所感动。听完刘老师的课,我想起一个特级老师说的话: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温暖。刘老师的课,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中,都能让人感受到了语言的温度,字词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