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学工作>>校本研修>>综合
湟小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过程性材料 ​——《植物和我们》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发布时间:2018-04-03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苗一平

湟小第一次科学教研活动过程性材料

                                                 ——《植物和我们》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

《植物和我们》教学设计

湟里中心小学 苗一平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第四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2、知道我们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部分及其名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教学难点:

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6、各小组交流、汇报。(根据学生汇报,进行简单小结。如可以做食物、做药材、做纺织材料……)

7、提问:听了各小组的汇报,你感到了什么?假如没有植物,我们的生活又会怎样?

8、同学们抒发感想。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4、讲述:其他植物是不是也是这样呢?请各小组结合自己带来的植物,讨论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

食用部分

植物物名称

果实

5、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6、小组汇报,让学生了解有些植物我们只吃它的某一部分,有些植物我们要吃它的多个部分。结合学生回答,板书相应食用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3、展示自己画的植物图,进行介绍。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五)、板书设计

植物和我们

 

                植物对人类的贡献∶   衣:  棉衣、棉袄等

                食:   花生、龙眼等

                住:   木屋、木门等

                行:   木船、草鞋等

                药 用:槟榔、枸杞等

其 他:防风固沙、美化环境等

教后反思:

《植物和我们》是植物单元的最后一课。在前几课里我们一起学习了植物的“果实和种子”、“根和茎”、“叶和花”。孩子们的兴趣很浓,学得也比较扎实。所以,首先我设计了一道具有双重作用的问题“一株完整的会开花的植物包括哪几部分?”课堂上,当我做好铺垫适时的抛出这个问题后,收到了我想要的教学效果。学生们既能分散的、准确的回忆出植物的各部分名称;又能够在此基础上稍微扩展一下思维,回答出“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该部分教学目标轻松完成,是自己比较理想的一个环节。

然后,在考虑“我们食用植物的哪些部分”时,我破费了一番心思。我想既然这部分知识和食物有关,就应该充分利用这次机会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看教材示例的植物以水果和蔬菜为主,便精心设计了一个“讨论会”。让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我们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哪些吃的是植物的这六大部分,每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开始讨论。但是个别小组里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讨论的气氛不是很浓。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就是讨论“植物的作用”时,孩子们争相发言,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没想到孩子们的知识面这么广,低估了他们,事先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做太深入的准备。结果造成在与学生交流时显得有些被动,在时间的安排上也显得不够科学。

最后,借用一句名言: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孩子思维敏捷,好奇心强,接受新鲜事物快。如果老师的桶里没有准备足够多的水,那么学生很快就会用光我们桶里的水。只有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