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闻到什么香了。
②哦,香味儿就在这些词语里!
◆读:香喷喷 清香 醇香 浓香 香气扑鼻 香海
◆谁再来读?什么感觉?
◆看这三个词儿:清香、醇香、浓香,能不能把它们换个位置?为什么?谁来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请三位同学来读!请三组同学读!
◆是啊,香味儿越来越浓烈,越来越浓烈,最后汇成了香的海洋——香海!同学们,这里有个字用得特别好——对,就是这个“浸”字!你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浸到这片香海里吗?你闻到哪儿香了?还有哪儿香了?好香哪!
◆指读句子(你闻到香味了吗?一起深呼吸:好香哪!)。
⑵槐花这么美,这么香,引来了谁?
映示:“嗡嗡嗡……”小蜜蜂飞来了,采走了香的粉,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孩子们跑来了,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①你听,嗡嗡嗡——(引读),你再听,啪啪啪——(引读)
②师生对话:小蜜蜂,你在干什么呀?槐乡孩子,你跑得这么急干什么呀?
③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这两句前后对得很整齐,我们来把它变一变,它就成了一首小诗!
映示:“嗡嗡嗡……”
小蜜蜂飞来了,
采走了香的粉,
酿出了甜的蜜。
“啪啪啪……”
孩子们跑来了,
篮儿挎走白生生的槐花,
心里装着喜盈盈的满足。
◆谁想读?
◆男生读写小蜜蜂的句子,女生读写孩子们的句子!
④在槐花飘香的季节,还有谁会被吸引来?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谁说得最美?
⑤交流。
小结:五月,真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板书:槐花飘香的季节)
C.孩子好客
⑴热情好客的,你从哪里读到的?
◆槐乡的孩子们,现在老师来了,你打算怎么招待我呢?
映示:槐花饭是用大米拌槐花蒸的。吃咸的,浇上麻油、蒜泥、陈醋;吃甜的撒上炒芝麻,拌上槐花蜜。
◆我想吃咸的——
◆我想吃甜的——
◆哇,我看见有人馋得口水都要流下来啦!想吃吗?那就一起来读吧!
◆啊,美美地吃上一顿槐花饭,依依不舍回家去喽!你会怎么做?
◆槐乡的孩子可真是——热情好客!
D.孩子乐
映示:五月,洋槐开花了。槐乡的小姑娘变得更俊俏了,她们的衣襟上别着槐花,发辫上戴着槐花,她们飘到哪里,哪里就会有一阵清香。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他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①手指插图,瞧,槐乡孩子多快乐,这不是我们班XXX, 这不是我们班XXX吗?(问一女生)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呀?
◆把自己打扮成槐花仙子了,怪不得这么高兴。
◆明明是“走”,是“跑”,怎么变成“飘”了呢?
◆你在什么时候感觉也会飘起来?从这个“飘”字可以看出——
◆能把你的开心读出来吗,老师把这一句变一变,读出小姑娘的可爱与快乐!
②(问一男生)你们开心吗?(开心,可以吃槐花),什么滋味?好吃吗?再吃一把,真是大大咧咧的小小子。男生读——我们小小子呢,衣裤的口袋里装的是槐花,手上拿的还是槐花。我们大大咧咧的,不时就朝嘴里塞上一把,甜丝丝、香喷喷的,可真有口福呢。
③我们小姑娘和小小子来比一比,咱们谁更快乐,男女生分读。
小结:五月,真是槐花孩子的季节。(板书:槐乡孩子的季节)
三、总结
怪不得,一到五月,槐乡孩子就会兴奋的喊——五月,洋槐开花啦!你来喊一喊,你对着那边的小伙伴喊一喊,一起对着小伙伴喊一喊——(逐一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兴奋?你为什么这么开心?
1、槐花美了我们的眼睛,填饱我们的肚皮,香了我们的村子,更甜了我们的生活!难怪作者这样说——齐读:
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槐乡孩子的季节。
2、就要离开槐乡了,你肯定有许多许多话要说,你想说点什么?(板书:幸福)
3、每年五月,就成了槐乡的槐花节,槐乡孩子向全世界人民发出了诚挚的邀请。
出示并播放《请到天涯海角来》:
《请到我们槐乡来》
请到我们槐乡来,五月槐花遍地开。
槐花香呀槐花美,槐乡孩子乐开怀。
请到我们槐乡来,请你吃顿槐花饭,
小姑娘呀更俊俏,小小子呀有口福!
来呀来呀来呀来,来呀来呀来呀来……
四、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给槐花节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教学反思:
《槐乡五月》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七单元共有四篇课文,《恐龙》和《海底世界》是比较典型的说明文,结构很清晰,内容比较有趣,学生在学习时比较感兴趣。《日月潭的传说》是一篇传说,以故事形式展现,也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与第七单元的其他课文不同,这是一篇语言文字都很美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味语言文字之美。
看到这样的文章,我有点无从下手。我首先明确了教学目标,其中有一点是让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槐乡五月的美。但是运用何种教学方法确实让我想了很久。直到我看到了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实录,让我觉得有章可循。我没法上出薛老师的味道,但我觉得有几点是可以借鉴的。
一、从词语入手,感受字词的运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ABB式的词语,如“白茫茫”“白生生”“喜盈盈”“香喷喷”“傻乎乎”等。这种类型的词语让人读着有不同的感受。就如“白茫茫”这个词,它体现了槐花之多。而“白生生”呢,则体现了槐花之白。又如“傻乎乎”一词,显得孩子的可爱,与“傻”有着本质的区别。再如“小小子”一词,它是比较特别的,指的是可爱的小男孩。可见文中的用词是十分恰当的。抓住这些关键的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妙处。
二、以朗读入情,吟诵语言的美。文中有很多比喻句,相似却不相同,层层递进,渐渐深入。比如第一自然段中将槐花比作瑞雪初降,比作玉雕的球,比作姑娘的小辫子。这三个比喻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对槐花进行描述。在教学时,让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发现。写比喻句也好,写作文也好,要有自己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
三、借重点字体会语言之精炼。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薛老师抓住“飘”和“塞”两个动词。“飘”字是形容小姑娘体态轻盈,身心愉悦。“塞”字则体现了小男孩的大大咧咧,自由自在。这两个字用的巧妙,而且没有更适合的了,非得这两个字不可,这就是语言的精炼之处。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基本上抓住了这几个点来展开教学。我感觉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就是朗读感悟时,有些拖沓,导致感受重点词部分时间就少了很多,只能大概地讲讲,没能讲透。时间分配上有些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