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小五年级语文教研活动过程性材料 ——《谈礼貌》教学评价 李春香: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李老师重视了学生的感情朗读和精彩的表演。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不同事件的不同态度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气去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礼貌用语,什么是不礼貌用语,在什么环境中会产生什么结果。结合多元化的阅读,然后又通过让学生上台演一演,师生互动等形式,使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与启示,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与体会。 陈惠芬:李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叙事语言的概括凝练性。如引导学生归纳出三个小故事的小标题这一环节,张老师让学生用最简练的词去归纳、去概括每一个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阅读、启发,师生共同归纳出三个具有高度概括性的三个小标题:“问路、公交车、理发。”张老师还善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简练性。在解读文章的论点时,让学生去掉“礼貌待人、礼貌语言、更加和谐、更加美好”这四个短语去读一读,通过对比体会这几个短语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引导,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薛艳: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文中的三个事例,情节简单,学生一读就懂,然而缺少深层次的比较研究。在这里,李老师抓住了“怎样把一句话变一篇文”这一教学重点,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最后总结出这三个故事都是先举例子,然后发表议论,也就是“一事一议”。再引导学生知道三个故事中的人物有古有今,有平凡人也有伟人,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通过这些典型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了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出最后的结论,这就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了。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比较议论文和记叙文在结构上的不同之处,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发现能力。 蒋锡凤:李老师很注重拓展,与生活相结合,渗透礼貌教育。解析完内容之后,李老师不是将课程结束,而是巧妙地引入生活。让学生交流生活的礼貌实例,教育学生如何做人,让课文升华到一个新高度。还出示了礼貌名言,让学生背背。李老师这节课将“情感渗透”和“学以致用”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既使学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情感熏陶,又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议论文的一般写法,整节课自然流畅,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实乃新课标指引下的一堂好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