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工会工作>>廉洁教育
树文明新风,立廉洁家风(王萍)
发布时间:2020-08-22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何志良

树文明新风,立廉洁家风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 萍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关于家风,总书记的要求很明确,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润物无声地影响孩子的心灵”,这是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的感言。是的,家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也是一种有形的传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向来注重家教家风,自西汉时期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之一,时至今日仍需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古往今来有多少贪官污吏,遭受千夫所指,遗臭万年;又有多少清官廉吏,得到万民崇敬,千古流芳。宋代包拯——包青天的“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以及明朝清官于谦的那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将他们为官做人之道刻画得淋漓尽致。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更应该以廉洁为镜。时间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廉洁永远是人民的期盼。

    说起我的家风,则深受我舅公公的影响。作为一名乡村初中教师的他经常告诫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里,要抵得住诱惑,撑得起信念,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

    还记得1998年的那个夏末,我刚踏进武进师范的那一刻,墙上书写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呼唤廉洁的形势下,作为教师,我们更要强调廉洁从教。我们是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但不正是这些平凡的教育工作者们用他们平凡但不平庸的一生,追逐着教书育人廉洁奉公的伟大理想吗?舅公公从师范毕业后,就扎根乡村教育,从几元每一个月的小教师做起,一直到退休的那一天,41年,14965个日日夜夜,不知有多少次,为学生留校补习,又不知有多少次披星戴月进行家访。可他从没想过去收什么补课费,更没想过要去收家长们的钱物。不仅如此,他还不知道帮助过多少贫困的孩子。退休的那一天,当他胸前佩戴着光荣花的时候,我们看见了他眼中晶莹的泪花,他舍不得奉献了一生的三尺讲台,舍不得他爱了一辈子的教育事业。一辈子,住在舅婆婆医院分到的宿舍中,清廉了一生,奉献了一生。他就是我的舅公公,从小我就在他的身上看到了我家的家风——廉洁。

    如今,我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我始终把《论语》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始终觉得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竞相模仿或牢记心田的。因此,我常会在日常的一些小事中让学生体会到大道理:教室里有垃圾我会自己捡起来,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后看到垃圾也会主动捡起;公共财物当然要公共监督,每个学生都是班级的小主人,必须共同保管好班级的公共财物,没人能够占为己有;对崇尚物质条件的学生不予评价,而针对学习成绩优异或进步突出的同学给予及时肯定的表扬;对学生不轻易下承诺,一旦承诺了,就一定履行,不以任何理由搪塞过去;对学生一律平等,没有特殊待遇,不会对优等生的错误视而不见,做到奖罚分明;班级的班干部都是经过班级成员公开、公平、公正推选出来,只要你有能力,同学信任你,你就能担任班级的班干部;平时反复强调,作弊、抄袭是品德问题,这也是一种“偷”,这是窃取他人的脑力劳动成果,正视自己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值得表扬,而用他们的成果掩饰自己的缺点就是不光彩的行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征程中,就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立足自己的本职岗位,时刻以廉洁从教为帆,祖国建设的期盼为桨,以人民教师的信念为舵,破浪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守住本分,守住忠诚,守住清贫,守住灵魂。而作为普通老百姓,虽然我们不能像伟人一样著书立传,以传后世,但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们不仅要教育孩子热爱祖国热爱党,还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勤俭持家、廉洁自律。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

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民族文化的。让社会一些不良习气逐渐退出人民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再加上优良家风的打造,那么咱们社会的风气将会更加纯洁,人民的生活将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