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6~57页例1,“试一试”,“练一练”和第59页练习十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2.使学生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的联系和变化,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渗透函数思想,进一步培养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兴趣,养成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和独立思考、主动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和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过程] 设计对比素材,在比较中明晰概念本质。 游戏活动,初步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活动一:跟同桌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每赢一次得5分,计时20秒。看你能赢了几次,得多少分? 思考:为什么你们得分不一样? 预设:赢的次数不一样,得分也不一样。 指出:(赢的次数)变化,(得分)也随着变化,赢的次数和得分就是两种相关联的量。相机板书。 对比活动,深刻理解“两种相关联的量”。 活动二:比一比,这四个材料中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吗? 

预设1: 材料1、2、3中的两种量都是相关联的量,两个量都在变化,材料4中圆周率不在变化。 预设2:材料1中排数变大,每排人数变小,总人数一样。材料2中时间和棵树都变大,每小时的棵树,每小时浇树的棵树变小。材料3中时间和打字数量都变大,每分钟打字数量不变。 思考:你觉得怎样的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 强调: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我们就说这两种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二、巧用教材素材,在类比中建构概念模型。 1、“时间、路程、速度”教学,思辨中理解正比例意义。 出示例1:
观察:仔细观察表里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时间和路程是相关联的量,因为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追问:那么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变化中又有什么规律? 预设2:速度不变。因为80÷1=80,160÷2=80…… 预设3:时间每增加1小时,路程就增加80千米。 预设4:时间是原来的几倍,路程也是原来的几倍。 预设3和预设4都可以引导到速度都是80,速度是不变的。 引导:请写出几组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交流所写的比,相机板书: =80 =80 =80 =80 …… 提问:这个比值80,其实就是表示什么? 启发:那么这些比都可以用哪个数量关系式来表示呢? 板书: =速度(一定) 追问:括号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通过观察和计算,我们发现:第一,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第二,路程和对应的时间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正比例。(板书课题) 学生默读课本第56页的最后一段,要求联系上面数据的变化理解它的含义。 提问:你读懂了吗?在例1中,哪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 2、“数量、总价、单价”教学,类比中建构正比例模型。 (1)出示:试一试的练习纸。
学生自由读题,指名说出表格中的信息。 要求学生把练习纸上的表格填写完整,并独立思考表格下面的四个问题。 交流、检查表格里的结果,并呈现数据,要求同桌相互讨论四个问题,并写出相应的比。 全班反馈,依次交流四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对应数值的比和比值,并相机板书: 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 追问:满足哪些条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数量为什么成正比例关系? (2)概括正比例的意义。 类比: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我们发现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你发现怎样的两个量成正比例? 预设:必须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随着变大;而且这两种量的比值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 提问:如果用字母 和 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呢?[板书 = (一定)] 追问:这个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强调: 和 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且 和 的比值 一定,我们就说 和 成正比例。 举例: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指名学生举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判断。 三、巧用生活素材,在应用中强化概念理解。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先指名说说写出的相对应的生产零件数量和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 提问: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小结: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每小时生产零件的数量(一定),所以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 2.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判断后,同桌相互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结果和理由。 指出: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每套用布米数(一定),做的套数和用布的米数成正比例。 提问:现在你能说说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方法吗? 指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可以先找出数量变化中相对应数值的比,再看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关系。 3.做练习十第1题。 学生独立判断,自己说一说理由。 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订阅《趣味数学》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引导学生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4.做练习十第2题。 学生自由读题,理解题意。 提出要求: (1)想一想:将图中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边长各是几厘米。 (2)画一画:在书上画出放大后的图形。 (3)算一算: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在表中。 (4)看一看:比较数据,表里哪个量和边长成正比例?说说判断的理由。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结果,并讨论提出的问题,相互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不成正比例。 明确:两种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须是相关联的量,而且要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首尾呼应。 

思考:上课刚开始的四个材料中的哪两个量成正比例?为什么?其它为什么不是? 小结:必须满足“两种相关联的量”,“比值一定”这两个条件,才成说这两个量成正比例。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