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德育天地>>上级文件
关于组织参加2021 年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优秀校本课程等评选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1-06-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陈文瑶

关于组织参加

2021 年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

学校、优秀校本课程等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及有关学校:

为贯彻落实好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青少年食育

工作的意见》(常教德 „2020‟3 号),推动全市各级各类学

校深入开展食育改革, 把食育融入青少年文化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促成中华民族勤俭节约优秀传统的传承和现代社会科学文明价值观培养。根据常州市教育

局《关于开展 2021 年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优秀校本

课程等评选工作的通知》(常教德〔 2021 〕 12 号)精神,现

将组织参加该项评选工作的 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参评对象

全区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

特殊教育学校及符合条件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

二、评选标准

(一)“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评选

为促进学校统筹规划,周密谋划,稳步实施,以创建食

育改革示范学校为契机,打造各具特色的食育教育体系,特

开展“ 2021 年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评选。

推选条件:

1. 整体构建食育改革体系。对食育改革进行

整体设计,探索形成形式多样、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机制

健全的学校食育体系。 2. 常态化实施食育教育活动。在拓展

食育内涵、开展主题活动、建设食育基 地、协同家校合作等

某方面做出有益探索,形成一定经验。 3. 有效探索食育课程

建设。学校具备较强的食育改革课程群开发、建设与实施能

建设。学校具备较强的食育改革课程群开发、建设与实施能力,形成特色化学校食育课程群。力,形成特色化学校食育课程群。

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1.1.指导思想。指导思想。2.2.学校概况。学校概况。3.3.具体举措。具体举措。4. 4. 课程群建设情况。课程群建设情况。5.5.成效及影响力。成效及影响力。6.6.保障措施。保障措施。7.7.下一步下一步发展计划。发展计划。8.8.电子稿文件名:“学校全称”食育改革示范学电子稿文件名:“学校全称”食育改革示范学校申报。字数校申报。字数30003000字以内。字以内。

“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的评选方式:学校对照条

“常州市食育改革示范学校”的评选方式:学校对照条件申报、区内评选、择优推荐。件申报、区内评选、择优推荐。

(二)“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评选

(二)“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评选

为加强青少年食育工作,以食育德、以食

为加强青少年食育工作,以食育德、以食启智、以食健启智、以食健体、以食立美、以食促劳,挖掘学校食育改革工作典型,特体、以食立美、以食促劳,挖掘学校食育改革工作典型,特开展“开展“20212021年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评选。年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评选。

推选条件:

推选条件:1.1.主题鲜明。体现“科学规划、实践育人”主题鲜明。体现“科学规划、实践育人”教育思想。教育思想。2.2.体系完整。有具体设计方案,包含课程理念、体系完整。有具体设计方案,包含课程理念、目标、内容、途径、评价、保障等要素。目标、内容、途径、评价、保障等要素。3.3.成效显著。该校成效显著。该校本课程实施以来,受到本校师生欢迎,家长认可,在培养学本课程实施以来,受到本校师生欢迎,家长认可,在培养学生健康饮食习惯、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生健康饮食习惯、提升生活实践能力方面取得良好效果。

内容要求:内容要求:1.1.课程背景分析。课程背景分析。2.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3.3.课程内容。课程内容。4.4.课程实施建议。课程实施建议。5.5.课程评价建议。课程评价建议。6.6.保障措施。保障措施。7.7.电子稿电子稿文件名:学校全称文件名:学校全称++课程名称。字数课程名称。字数30003000字以内。字以内。

“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的评选方式:学校对

“常州市食育改革优秀校本课程”的评选方式:学校对照条件申报、区内评选、择优推荐。照条件申报、区内评选、择优推荐。

(三)“常州市优秀食育工作者”评选

(三)“常州市优秀食育工作者”评选

为大力推进学校食育改革,表彰在食育改革工作中作出

为大力推进学校食育改革,表彰在食育改革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特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以及教学辅助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特

开展“

开展“20212021年常州市优秀食育工作者”评选(各校分配名额年常州市优秀食育工作者”评选(各校分配名额见附件见附件11)。)。

推选条件:指导或组织学生食育实践工作中认真负责、

推选条件:指导或组织学生食育实践工作中认真负责、积极投入,做出积极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得到学生广泛认积极投入,做出积极贡献或取得显著成绩,得到学生广泛认可。可。

内容要求:

内容要求:1.1.以第一人称撰写事迹材料,既有教育理念以第一人称撰写事迹材料,既有教育理念又有具体事例。又有具体事例。2.2.指导食育指导食育实践插图实践插图11--22张。张。3.3.文件名:学文件名:学校全称校全称++工作者姓名工作者姓名++事迹标题。正文标题下方标注学校全事迹标题。正文标题下方标注学校全称、工作者姓名。称、工作者姓名。4.4.事迹介绍字数事迹介绍字数20002000字以内。字以内。

(四)“常州市食育优秀学生”评选

(四)“常州市食育优秀学生”评选

为选树榜样,激励同伴,在广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勤俭

为选树榜样,激励同伴,在广大学生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营养膳食”意识,特面向广大学生评选“节约、营养膳食”意识,特面向广大学生评选“20212021年常州年常州市食育优秀学生”(各校分配名额见附件市食育优秀学生”(各校分配名额见附件11)。)。

推选条件:

推选条件:1.1.“光盘行动”践行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光盘行动”践行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重文明礼仪,践行“光盘行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注重文明礼仪,践行“光盘行动”,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类爱粮惜粮的教育活动。类爱粮惜粮的教育活动。 2.2.“营养膳食”传播者。了解食“营养膳食”传播者。了解食物营养健康知识,熟悉食物的基本加工方法物营养健康知识,熟悉食物的基本加工方法,知晓食品安全,知晓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班级、家庭中传播“营养膳食”相关知相关法律法规,能在班级、家庭中传播“营养膳食”相关知识。识。3.3.“绿色理念”倡导者。能在班级、家庭、社区中宣传“绿色理念”倡导者。能在班级、家庭、社区中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垃圾分类行动;倡导绿色生活、低碳环垃圾分类知识,开展垃圾分类行动;倡导绿色生活、低碳环保的生活习惯。保的生活习惯。4.4.“品质生活”创造者。能在参与食物种植、“品质生活”创造者。能在参与食物种植、菜肴制作等食育活动中,对食品进行创新创作,展示艺术联菜肴制作等食育活动中,对食品进行创新创作,展示艺术联想和审美鉴赏能力,展示动手操作与创新创造能力。想和审美鉴赏能力,展示动手操作与创新创造能力。5.5.“传“传统文化”传承者。了解中华饮食精髓和中华传统饮食观念,统文化”传承者。了解中华饮食精髓和中华传统饮食观念,传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传承地方特色饮食文化和民风民俗,对民族文化、国家文化

有强烈的认同感。

有强烈的认同感。

要求:

要求:1.1.以第一人称撰写事迹材料。以第一人称撰写事迹材料。2.2.食育实践活动插食育实践活动插图图11--22张。张。3.3.文件名:学校全称文件名:学校全称++学生姓名学生姓名++事迹标题。正文事迹标题。正文标题下方标注学校全称、班级、姓名。标题下方标注学校全称、班级、姓名。4.4.事迹介绍字数事迹介绍字数15001500字左右。字左右。5.5.幼儿园及小学低年段学生仅提供图片和幼儿园及小学低年段学生仅提供图片和100100字左字左右文字稿。右文字稿。

三、报送要求

三、报送要求

各校积极组织报送,于

各校积极组织报送,于77月月1515日前,将参评材料电子日前,将参评材料电子稿、汇总表电子稿(附件稿、汇总表电子稿(附件22)报区教育局。材料格式要求见)报区教育局。材料格式要求见附件附件33。中小学联系人:王晓红,联系电话:。中小学联系人:王晓红,联系电话:67897016 67897016 ,电,电子邮箱:子邮箱:wjdeyu @{域名已经过期} ;wjdeyu @{域名已经过期} ; 幼儿园联系人:陈晨,联系电幼儿园联系人:陈晨,联系电话:话:8630707186307071,电子邮箱:,电子邮箱:wjyejy@{域名已经过期}wjyejy@{域名已经过期}。。

希各校精心组织希各校精心组织,充分调动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师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认真总结推进食育改革的已有成效和存在问题,积极建构学认真总结推进食育改革的已有成效和存在问题,积极建构学校食育课程体系,推广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健全长效机制,校食育课程体系,推广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食育品质。不断提升食育品质。

附件:

附件:

1.

1.推荐名额分配表推荐名额分配表

2.

2.汇总表汇总表

3.

3.材料格式要求材料格式要求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

2021

2021年年66月月2929日日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