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李玲) 学习目标 1.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归纳叙述顺序。 (1)观察表格,回顾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这三个事例的? (2)学生先讨论,然后举手发言。 (3)小结:这三个事例中科学家发现真理的过程是相似的,作者写这三个事例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写的: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课件出示: 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找到真理 过渡:书上有一段话和大家说的意思是一样的,请大家找出这个自然段。(第2自然段) 2.理解关键句子。 课件出示: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在科学领域有所建树的人,都善于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1)齐读这段话。 点拨: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引导理解问号和感叹号的含义。 ①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②那么,“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③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形象、直观、易懂) 3.拓展举出事例。 (1)列举事例:科学史上,从生活的细微现象中受到启发,不断实验和研究,最后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几个吗? (2)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补充,课件出示事例。 课件出示: l 瓦特从水蒸气推动壶盖的现象中受到启发,改良了蒸汽机。 l 鲁班的手被植物叶子划伤,后来他发明了锯子。 l 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了头,后来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4)小结: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从细微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就可以找到真理。 (5)师生合作读。 板块二 感悟科学精神,总结观点 1.找关键词,感悟精神。 (1)默读课文,提出要求。 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那么科学家们是靠着怎样的科学精神,在漫漫的科学长途中寻找到真理的呢? (2)默读课文,画出关键词语,并联系事例理解。 (3)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交流:你觉得他们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 ①见微知著。 a.第3自然段中哪一句话体现了波义耳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呢?(见微知著:见到一点儿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b.指导朗读句子,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c.在魏格纳和阿瑟林斯基身上能找到这种见微知著的本领吗? d.学生交流。 小结:看来要想发现问题,有所成就,就得练就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观察到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并能见微知著。 ②善于发问。 a. 阿瑟林斯基凭借什么找到了真理?(板书:善于发问) b.谁来读一读阿瑟林斯基那一连串的问题? 课件出示: 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会是什么关系呢? ③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 a.启发引导:当他们发现问题之后,波义耳是怎样做的?魏格纳是怎样做的?阿瑟林斯基是怎样做的? b.在发现问题之后,他们进行了反复的实验。他们正是凭借这种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才发现了真理。 2.总结观点,畅谈体会。 (1)总结观点,反复读课题。 是啊,这个“?”和“!”凝结了科学家们多少难以名状的情感啊!如果你是波义耳,在抓住问号不放并进行反复的研究之后,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你一定会赞同作者的观点,一定会骄傲地对世人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畅谈体会。 学习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板块三 领悟课文写法,仿写练习 1.总结写法。 (1)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本文先点明观点,然后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观点,最后总结观点)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例加以说明,最后总结观点,这样的文章叫作议论文。 2.仿写练习。 (1)题目要求:“失败乃成功之母”“团结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有志者事竟成”这些格言也是真理,现在就请你们仿照本文的写法来写一篇短文,论证某句格言。 (2)口头交流短文的选材,思考应该怎样选材。 提示:围绕自己的观点选择具体的事例。 (3)编写简要的提纲,课件出示: (4)学生开始写作。(如果时间不够,可以放到课后去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