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只有一个地球
1.会写“莹、裹”等 12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2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关键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说明方法。 重点 1.默读课文,学会抓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 2.引导学生学习“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写12个生字,可采用随文识字和分类识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识字和理解。可让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句子“在天际遨游”“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理解“遨游”和“璀璨”的意思,注意提醒“莹”是后鼻音,“璀”“璨”和“赐”都是平舌音。 本课词语可分成两大类别进行学习、理解。一类是形容地球的词语,如“晶莹、摇篮、和蔼、无私、慷慨、破碎”等;一类是与资源相关的词语,如“有限、地质、节制、开采、资源、枯竭、毁坏”等。 本课生字的书写,注意形近字的区分,“篮”要与“蓝”区别,“资”要与“姿”区别。 2.阅读理解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通过抓住关键句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只有一个地球。学生通过找关键句可以概括出课文从“地球的渺小”“自然资源有限”“目前人类无法移居”三个方面来说明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通过训练找关键句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方法,让学生能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以提高效率。 3.表达运用 学会准确地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习课文时,应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性,及这些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以增强语感。同时,本文还采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使文章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学生在体会的同时,应学习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中。
1.预习提纲 (1)随文识字,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搜集生活中人们毁坏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等破坏环境的事例,以及火星和月球的相关知识。 (3)默读课文,找关键句,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莹、裹”等11个生字,会写“晶莹、摇篮、壮观”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象形文字:母。 课件出示: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字吗?(“母亲”的“母”)看到这个字你们会想到什么?(妈妈)除了自己的妈妈,你们还会把什么也称作母亲呢?(祖国、地球)我们还可以把地球称作什么?(水球、生命的摇篮、家园……) 2.课件出示宇宙中美丽的地球图片。 这个在浩瀚宇宙中美丽的星球,就是地球。地球不仅是人类的母亲,还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与地球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3.齐读课题。 4.读了课题,你产生了什么疑问? 预设: 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宇宙那么大,地球真的只有一个吗? 【设计意图】 课题质疑作为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阅读期待,使学生更快融入新课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了解科学小品文。 课件出示: 科学小品文: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经常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比如列数字、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等。2.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思考:课文写了关于地球的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读完课文,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我们的地球? 3.检查自读情况。 (1)认读字词。 课件出示: 晶莹 摇篮 壮观 和蔼 资源 有限 矿产 无私 慷慨 节制 枯竭 贡献 毁坏 滥用 生态 设想 例如 基地 目睹 子孙 多种形式读记生词,正音。 (2)课件出示关键句子,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1.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美丽壮观,和蔼可亲。(板书:美丽壮观)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板书:渺小) 3.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板书:资源有限) 4.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板书:无法移居) 指名读,正音。试着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 关键语句是文中能揭示题意、点明主旨、归纳要点、承转前后的语句。把握了关键语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更快、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三、概括大意,初解课题 1.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2.小组讨论:为什么文中说“只有一个地球”? 3.指名交流。 4.小结:课文到底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题呢?等读完全文,我们应该会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 解读课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中心和主要内容。有效地解读课题,能使学生把课文题目读懂、读透、读出感情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