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学工作>>校本研修>>语文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发布时间:2022-11-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蒋红娟

22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前解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在教学时要突出学生自主性阅读和小组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抓住重点词句,通过揣摩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以此思考自己的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志向的原因。

4.写出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体会文中表达的“中华不振”,感受落后就挨打的道理。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写“肃、默、晰”等12个生字,会写“严肃、默默、清晰”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归纳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读文释题

1.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为什么读书?

预设1:父母想让我好好学习,为了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所以我好好读书。

预设2:为了以后可以找到好的工作,有好的生活,所以现在要好好读书。

教师过渡:让我们走进课文,听听少年周恩来的回答。(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介绍周恩来,师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3. 理解课题。

二、朗读课文,检测字词

1.谈话:周恩来小小年纪就有这么远大的志向,与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

出示自读要求:a、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思考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的?

学生按照要求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引导: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那相信课文里生字词也难不到你们。用开火车的形式与它们打个招呼吧。

重点指导:为之一振”的“”不能读错。

2)学生做识字游戏,认读四字词语。

3有些四字词语,同学们还不太理解,我现已通过查字典找到了注释。你能帮忙把词语和注释连一连吗?

三、小组合作,默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合作读文

1.教师提出要求:下面我们小组合作读课文,听听同学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1)师布置小组合作读书要求,引导学生倾听、评价、纠错。

2)小组合作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2.反馈交流

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哪三件事情?

指名读第一件事,理解“修身课、当效此生”

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是如何答复的,周恩来又是怎么回答的?

预设1:第一件事(1-10):在修身课上,周恩来表明了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指名读第二件事,理解“占据、中华不振”

预设2:第二件事(11-14):周恩来来到奉天,听到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难以忘怀。

指名读第三件事,说说讲了什么。

预设3:第三件事(15-17):周恩来在租界里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无处说理,体会“中华不振”。

(二)指导写法

课文并不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的,而是先写结果,再写原因。这种写法就叫倒叙。

教师追问:让我们用上“之所以……是因为……”将三件事连接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

内容。

预设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之所以从小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是因为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现象,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四、重点指导:“赞、顾、肃”。

1)教师指导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根据视频书空生字,感受生字的笔顺。

3)教师范写。

“赞”左边的“先”的弯钩要变成提。“顾” “厂”

里是横折钩加竖提,不是“巳”。最后是点。

“肃”下半边的笔顺为“先两边后中间”而非“从左到右”。

4)学生拿出练习本,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1.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会了抓住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概括一件事,还会把本课中的三件事连起来,归纳成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更是接触了一种新的叙述方法——倒叙。

2.课后作业。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